◆         吒紫嫣红开遍──读《方舟在线》                ·萧为·   “在线”这词儿,总让我想起一列加足燃料,随时出发的火车,或者像一部 描写马克思生平著作写的,“像一艘整装待发的轮船,随时准备驶向任何思想的 港湾。”没有调查过ONLINE的词源,不知和铁路有没有关系。今天说的O NLINE,更多地是与电讯“热线”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网络技术普及化,凭 空增添了数以千万计的ONLINE纵横驰骋,颇有“一天等于二十年”之神速 。新菜鸟固然目瞪口呆,老网虫也目不暇给。这就为开启了一个类似于“春秋时 代”──也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艳称“黄金时代”──“处士横议,百家争鸣”创 造了技术条件。   “处士横议”从来都是好说难做的事。且不说政策是否开明,言论能否开放, 只是传统的技术层面上,就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议什么固然可以自由选题,但是 如何提出议题,如何相互交流,如何梳理论争,如何凸显要点,如何归纳成果, 又需要在自然而然之间实现,这就很不容易做到。近代报刊虽然号称公共园地, 但篇幅毕竟有限。当年“弦歌不绝”的稷下学宫究竟是何等景象,今人已难悬拟 其详了,从孔子周游列国的奔波,墨者横绝天下的劳苦,都非常人所能承受。而 网络技术的虚拟性提供了“千里共婵娟”的便捷,一个个BBS、个人页面或实 时聊天室,又给不同的兴趣和议题开辟了公开或个人的交流空间,网络的写作和 争鸣随之兴起,“不平则鸣”和“有理即辨”蔚然成风,全然不把社会身份、资 历和等级(这是传统公共媒体未能免俗的)夹在眼皮里。世俗所艳称之“平等” 和“民主”,正是从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就其原意而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指同一议题的不同意见,也 包括不同议题的不同意见。钱锺书先生曾说,“‘百花齐放’可能意味着两种情 况”,一种是一百朵花都是一个颜色,只有深浅不同,像杜甫说的“可爱深红映 浅红”;而另一种是一百种花,“吒紫嫣红开遍”。(《在爱知大学的讲演》) 传统写家往往是“文化人儿”,这个模模糊糊的词语,不知是证实着写家的社会 身份与“文化部门”有关,还是非得喝几年中文系的墨水,混上了相当的“文化 程度”才能玩这活儿。总之近几十年来,偶尔“争鸣”“齐放”的兴趣点,都过 分集中于一隅而且空泛化了。   都知道鲁迅是由医学生改成作文的,但少有人分析鲁迅杂文除了犀利外,还 具有严谨的特点,此外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也明显超越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由 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多年来文理隔膜愈来愈深,“文科生”几乎成为“学不好数 理化”的同义语。如果都是这样的“文化人”占据文坛,亦大有遗憾在焉。另一 方面,“科普”作品又是一副古板的面孔,鲜有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之作,今日 欲求大方之家如华罗庚《统筹学平话》那样的精彩文章,亦再难得。“应试教育” 过早实行“文理分科”,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隔膜割裂,弊端之大,莫甚 于此。   于是造成“登龙门”,入大学后,理工科学生“恶补”文学的风习。盖缘文 学是青春的倾诉,是生命的呼喊。我尝言:“文学始于交流,网络发布技术的实 时性和交互性特点,尤易在虚拟环境中,营造出如无名诗人辈出的‘诗经时代’, 如唐诗宋词,或俄罗斯19世纪的沙龙的氛围,与诗歌的创作规律天然契合,融 汇无间。他们既可以在自个儿一壁厢浅吟低唱,孤芳自赏,也可以两人对谈,如 琢如磨,尤宜三五同道酒酣耳热,挥斥方遒,自然也不妨群雄聚会,华山论剑。 这种创作和发布上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之风,谁说不能复兴诗歌的黄金时代呢? 尽管我们还不敢据现有的网上诗作,恭维‘诗歌的第X个复兴已然出现’,但是 激活诗歌,也就激活了文学的原生态,激活了文学的原始基因,使诗歌与现代技 术妙合无垠,跟上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听说方舟子和他的朋友,就是理 科生由诗歌而文学而文史的,《新语丝》的开办就是他们的实践。   这就是我理解的《方舟在线》的特点。我是随大流遛到网上,结识了至今仍 未谋面的方舟子,也成为《新语丝》及其《读书论坛》忠实读者的。与素不相识 者论学,了无隔膜;共阿美利加洲闲侃,如在眼前,这也是网络技术的魅力。引 起我注意的,首先是他在人文历史文学方面的言论,意气风发,时有的论;也曾 留意他的网上科学技术论争,唇枪舌战,隽言迭出。只是颇多生物或其他专门学 科技术的名词术语,与我的学养兴趣距离太远,无缘置喙。相信此书的出版,只 是“国内网上多学科争鸣文集”一个“吒紫嫣红开遍”的开始,祝愿方舟子更上 层楼,也希望有更多的网络英才接踵而至,开创网络文集的“春秋时代”。   如以年龄而论,我与方舟子等网上砍家差不多隔着一代,有点像范进乡试, 以花白头发胡须,混迹于年轻才俊中。但正如教师行所言,和青春同行,总能找 到年轻的感觉。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