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0/08 (第七十九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家页:www.xys.org              ※ ※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  訾 非:卷首诗          §     德克萨斯                  §                  §    ·訾 非· 【网讯】             §                  § 你对我说起德克萨斯 【牛肆】             § 说起奥斯汀 白瑞兹:从后现代的针眼里看网络文学§ 我在你的眼睛里看见了阳光 方舟子:科学无禁区        § 孔 幻:亚伯和该隐        § 你说起第六大街                  § 说起美丽的德克萨斯女郎 【丝露集】            § 我听见了Blues,绿草地 路 离:女人马音         § 和《绿袖子》 解 聪:与蟑螂共舞        § 周泽雄:诗两首          § 听见了科罗拉多河                  § 浅绿色的芬芳 【网里乾坤】           § 赵毅衡:迪金森:英国新儒家    § 可你知道,科罗拉多 泽 熙:宗教伦理与跨文化理解   § 不是我们家乡的河 黄立新:《史记》中李广形像研究  § 在别人的天空下                  § 我也无话可说 【网萃】             § 泥:影视乱谈           § 德克萨斯,于我而言                  § 是伤心的德克萨斯                  § 是我残缺不全的爱情                  § 和梦想                  §                  § (寄自美国) ∽∽∽∽∽∽∽∽∽∽∽∽∽∽∽∽∽∽∽∽∽∽∽∽∽∽∽∽∽∽∽∽∽∽∽ 【网讯】∽∽∽∽∽∽∽∽∽∽∽∽∽∽∽∽∽∽∽∽∽∽∽∽∽∽∽∽∽∽∽ ★ 《新语丝》杂志上半年的稿酬已陆续寄出。请以下作者跟编辑部联系提供汇 款地址:那么蓝、航舟、伶人、蛮人、诺克、泥丸、针儿、玛雅、李天明、宏凌。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7日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达到1690万, 上网计算机650万台,分别比去年底增长了近1倍,去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是 890万和350万。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258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 约为1176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256万,除计算机外 使用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其它设备上网的用户人数为59万;CN下注册的域 名总数为99734个。 ★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 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所属的7个网站与中国电信集团 公司在北京签署了网络新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7家 新闻机构的网站提供服务和支持,7家新闻机构的网站则为中国电信网站导航; 中国电信将对7家新闻网站租用的数字数据电路月租费和网络使用费在现行资费 标准的基础上给予50%的优惠。 ★ 中国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8月10日晚对今年普通 高等院校远程网上录取进行了直播,直播点分别设在北京市高招办、北京大学招 生办和清华大学招生办。这是中国首次以直播方式向全社会展示高校招生录取情 况。 ★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院2000级开学典礼上,人大网络教育学 院宣布,网络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网”开通,据称这是中国首家高 校采取完全因特网方式授课。目前,已有面向北京地区成年教育学生的14门网 络课程上网运行。 ★ 由国家人事部主办的政府网站“中国留学人才信息网”,经过试运行后,现 已正式开通。网站设有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回国指南、人才自荐、单位招聘等 栏目,发布最新动态,提供回国就业和工作调整安置指导,发布留学人员求职信 息和国内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 中型企业、创业园区、国内各留学工作机构及海外留学专业组织的基本情况。网 址:www.chinatalents.gov.cn ★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上书店数量已经达到300家以上, 比去年同期增长258%。网上书店企业对个人市场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人 民币,企业对企业市场营业额达到8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 最富特色和活力的行业之一。中国网上书店的投资规模多处于人民币500万元 到1000万元之间,接近70%的网上书店以综合经营为主,57%的网上书 店的书架规模在1万至5万种之间,有10万种图书的网上书店仅占6%。 ★ 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业加工基地,去年出口额近67亿美元, 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份额为: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 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 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 ★ 北京地税局日前对西城区67户网络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只有3户企业盈利,其余公司的收益均为零。 ★ 网易公司上市后首次公布财务报告,截至6月底,第二季度营收总额为14 40万元人民币。网易公司并宣布将通过卫星向中国全境广播网易网站的内容, 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卫星的门户站点。 ★ 中国两家主要门户网站网易、搜狐的纳斯达克市价已不及其首次公开募股 (IPO)价格的一半。Merrill Lynch Asian-Pacific预计,今后六个月内将 只有两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 ★ 安徽省公安厅日前组建了一支以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为主要任务的机构, 从而使安徽成为全国最早拥有网络警察的省份。据悉,目前在中国约有20个省、 市、自治区正在筹建网络警察队伍。 ★ 江苏省质监局近日对省内市场上的微机进行了一次抽检,结果发现,一些企 业,包括著名企业,为迎合消费者低价购买的心理,不惜降低零部件质量、牺牲 某些功能来争夺市场,微机合格率仅为50%。 ★ 8月1日,成都市蚂蚁搬运公司通过驿卡网站成功地购买了两辆四川省机电 设备总公司的跃进NJ1030DAL(小老虎)汽车,成为中国首例网上购车 用户。全球第一例网上购车是今年7月9日在美国福特公司完成的。 ★ 据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统计数字,香港现有200个互联网供应商,以.com 名义成立的网站已达1540多家,比前一年的199家增加了8倍。 ★ 继香港多家互联网公司大幅度裁员后,香港首家网上书店博学堂网站宣布清 盘。博学堂网站于1997年1月成立,目前有10多万名登记会员,去年营业 额达2000万港元,原定今年底上市。由于各股东对注资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 博学堂董事局认为公司不能继续正常运作,遂作出了清盘的决定。 ★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八国领导人7 月22日在冲绳发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旨在促进信息通讯技术发展, 缩小国家间、地区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建设全球信息化社会。 ★ 奥运会主办城市悉尼宣布开通奥运会信息网。这个网站共有三千五百页,同 奥林匹克网站等六百五十个网站链接,其中有观众指南,以及有关旅游、奥林匹 克艺术节、悉尼城火炬传递和澳大利亚生活指南。网址:gamesinfo.com.au ★ 美国众议院以427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反垃圾邮件的法案。该法案禁止 把具商业性质的电子邮件发送给那些不愿再收取此类邮件的收件人,并禁止各种 公司发送带有不准确回邮地址的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的收件人有起诉发送这些邮 件的公司的权力。 ★ 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技术股今年春天以来在美国股市遭受重创,但是美国的 风险投资仍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据美国全国风险资本协会日前公布的报告说, 今年第二季度,美国640家风险投资公司和各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投入的资本 累计为245亿美元,虽比今年第一季度的248亿美元略有下降,但却比去年 同期增加了120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获得风险投资的美国公司共有1695 家,比第一季度增加了68家,比去年同期更是猛增了527家。据美国汤姆森 金融证券数据公司发表的一项调查说,今年第二季度投向网络业的风险投资为1 99亿美元,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0%,高于今年第一季度的190亿美元。 ★ 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起诉MP3音乐批发商Napster公司一 案做出初审判决。加州北区的地区法院法官裁定Napster提供软件供用户 搜索、下载MP3音乐对唱片工业版权构成了侵权,禁止Napster公司及 其用户交换或使用RIAA版权所有的音乐材料。 ★ MSN(微软公司的网络在线服务)宣布,六月份,在世界范围内有两亿零 一百万个单一访客访问了其所属网站,超过了AOL和Yahoo!。Yaho o!公布的数据为一亿五千六百万个单一访客。 ★ 根据一项新的调查,到今年5月,美国的女性上网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这 项由纽约两家专门进行互联网研究的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5 万上网用户中,有50.4%为女性网民,而在一年前,这一数字为45.4%。 ★ 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黑客大会上,美国国防部助理Art Money透露,去年国 防部受到22124次黑客攻击,每次攻击都会花掉政府约150万美元,使得 国防部仅为了防御黑客就花费250亿美元。他希望招募到黑客为五角大楼工作。 ★ 美国警方经过数月调查,逮捕了两名入侵美国宇航局网站的黑客。这两名黑 客均是纽约州人,其中一人是年仅15岁的中学生,在去年11月侵入美国宇航 局在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州的三台计算机,篡改了美国宇航局网站主页。另一名2 0岁的黑客侵入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计 算机系统,并在美国宇航局一台用于卫星设计和未来航天飞行任务分析的计算机 中安装了一套程序。他将面临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金。 ★ 法国电力公司日前宣布,目前正与法国电信公司合作,进行直接通过电源接 口上网的试验。其优势一是可以不再借助电话线路上网;二是与普通电话拨号上 网相比,可以大大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三是用户可以在一套居室中的所有房间 里任意上网。 【牛肆】∽∽∽∽∽∽∽∽∽∽∽∽∽∽∽∽∽∽∽∽∽∽∽∽∽∽∽∽∽∽∽ ◆          从后现代的针眼里看网络文学                ·白瑞兹·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西方社会和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进入到 “后现代”时期;西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的第一次高峰在是上世纪60-7 0年代间出现的。而网络技术的产生,也正好是在这一时期。网络是伴随着西方 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 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 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 的高频词。可以说,“开放性”、“互动性”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也是 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它同样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学的基本特性。我们 可以这样说,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   现代主义对精确概念的热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很多人 痴迷于对网络文学定义的探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至少有过两次对网络文学概 念进行定义的高潮,一次是“网易”和“榕树下”两家举办网络文学大赛期间, 另一次是最近由“网易”“文化频道”开展的“给网络文学下个定义”活动。当 然,至今不会有人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道理很简单,网络文学本是后现代 的产物,“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后现代的“拼贴”的特点,有着后现代 “无中心”、“不确定”的特点。对网络文学要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而后 现代艺术则全力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上世纪 初,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杜桑就开始使用“现成物”充当艺术品,开创了后现代 装置艺术的先河。此后,后现代艺术表现出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直接使 用“现成物”充当艺术语言,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用品,甚至是废弃物或垃 圾都成为了艺术语言。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网络文学,在结构上,在语言上,在题 材上,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随意性、未完成性和偶然性的后现代特征。 小说结构松散,语言聊天口语化,立意简单,有的作品有始无终,处于永远的末 完成状态。相当多的作品呈现出生活原生态的状态。网络聊天室的对话记录,用 电子邮件写作的情书以及BBS上片言只语,这些网络上的“现成物”都被原封 不动地搬到了作品中,与后现代的造型艺术拿生活日用品做成的艺术作品在手法 上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主义艺术家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各种艺术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 征和条件,并精心为各门艺术之间确定了严格的“边界”。但到了后现代艺术那 里,艺术内部的“分化”被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混杂和拼 贴。前面提到过,网络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后现代的“拼接”(collage) 的味道,将“网络”和“文学”拼接在一起。在网络文学中有一类称为“网络体 文学”的作品,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文学进行嫁接的结果,如多媒体小说、超文本 诗等,这些作品将文学的描述与网络的超文本技术,与动画、音乐进行拼接,从 而产生了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实验在后现代艺术中早就有所表现, 有意打破现代主义艺术家所恪守的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和范式,将各种不同的艺 术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混杂的非类型的大杂烩。五十年代黑山学院的后现 代艺术家发明的“偶发艺术”,就是消平艺术门类界限的实验。随着网络技术的 发展,将网络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拼接”的后现代实验将会越来越多。   现代主义艺术走的是“精英文化”的路子,由此造成了艺术家与欣赏者关系 的疏远,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时期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构。后 现代主义对现代艺术中形成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两极分化进行了彻底的削平。 后现代主义学者将这种去分化形像在描述为“跨越边界--填平鸿沟”(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正如杰姆逊所说“十九世纪,文化还被理解 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者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 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 “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 为主潮的一元文化。无论是古典式的贵族文化,还是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在后现 代时期,都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学中,精英文学与大众 文学的分化被填平。网络文学是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文学,以一群精英作家为中 心、为本位进行运转的传统文学运行方式在网络上将找不到市场。在网络文学中, 后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格雷欣法则”时时在起作用。所谓“格雷欣法则”就是 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格雷欣法则”在网络文 学论坛上的效应是最为明显的。一篇受到欢迎的原创作品很快就会受到新贴上的 质量不高的贴子的排挤,在一个与它的生命周期不相适应的时段里,不可避免地 从显示屏的当前页挤出去。网络文学的无中心、无主体的后现代特征再次显示了 出来。   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鸿沟的同时,也完全改 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对立关系;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发展成 为双向互动的关系。正如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所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 可或缺的,把‘观众’(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 造者(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文学的互动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 BBS上创读双方对文本的解读,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由“被动的目击者”,摇 身一变而成为作品“合作的创造者”。在互联网上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更使创 作者与欣赏者的区分失去了意义。 ◆              科学无禁区                ·方舟子·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不久,伍斯特主教的妻子据说曾这么评论说: “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天哪,希望那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让我们祈祷它不 要被普遍知道。”   真理并不总是让人舒服的。科学揭示的冷冰冰的事实,会使人因为种种原因, 比如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原因,或者干脆就是由于无知、误解,而抗拒它。 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非要人人接受科学事实不可,毕竟,个人可以有无知、偏见 的自由。但是,如果象这位英国淑女那样,试图阻挠科学真理的传播,甚至设立 禁区禁止对科学真理的探讨,则是要用偏见干涉、侵犯学术自由,值得我们的警 惕。   一百多年过去了,尽管原教旨基督教仍然顽固地抗拒进化论,试图阻止它的 传授,但是今天有教养的人,都不会再把进化论视为可怕的学说。进化论在学术 界被普遍接受的过程,早已完成。然而,新的科学发展,总会为科学带来新的敌 人。现在的众矢之的是基因工程。几年前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成功和近来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在使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 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敌意。这种对科学的敌意,已不仅仅限于西方“后现代” 的“学院左派”。《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发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吴 国盛教授的访谈《科技应有禁区》,就以基因工程为例,呼吁“我们今天可以而 且应该打破传统的科技无禁区的观念,树立科技有禁区的观点。根据当时的文化、 社会道德体系,本着公平和人道的原则,在所能允许的限度内发展科技。在这一 限度之外,不管好坏,我们都不用它。禁区到底定在哪里,可以通过科学家群体 和公众群体相互沟通、互相探讨来划定。”   科学研究应该有管理规则,以免带来意外的后果,这是没有疑义的,事实上 也是科学界一直在做的。比如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生物毒物的使用,在美国 就有一套相当严格的管理条例,每个科研人员都要定期受训,中国想必也不例外。 科学研究揭示的是真理,而真理本身其实是无所谓好坏、利弊的。在应用真理时 才需要权衡利弊。对技术应用应该有管理,防止出现弊端,这也是各国一直在做 的。但是吴教授显然对此并不满足,他所希望的并不只是防止坏结果的管理,而 是划定禁区“不管好坏”全面禁止,不是“研究有规则”、“技术有禁区”,而 是“科技有禁区”。他希望让“公众群体”参与划定禁区,想必是因为不信任 “科学家群体”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然而,现代科学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已充分说明了,科学界有自我管理、完善 的能力,任何外来的干预,任何为科学划定禁区的企图,不管是来自宗教界、政 界或“公众群体”,都只能产生恶劣的后果。现代科学是高度专业化了的,如果 不是专家,很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理解某个科学问题的实质和利害关系。吴教授 对基因工程的批评,就都是由于对分子遗传学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曲解。基 因工程本来也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两方面。如果吴教授说的是对基因工程的具 体应用应设置禁区,比如禁止用基因工程制造生物武器、制造新病毒,那我并无 异议。但吴教授对基因工程的批评,都是从科学研究着手的,对此我想做点澄清。   目前发现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产生的后代,存在一定的问题,做为一项才发明 四年、有待完善的新技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对克隆技术的机理也还都不 甚明了。体细胞的发育竟然能够被逆转,其基因能在生殖细胞中重新表达、发育, 就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克隆后代出现问题的原因还不清楚,或许跟发育逆转不 完全有关,但在学术界,并没有人象吴教授那样将这个问题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怪罪为“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如自然的生命那么和谐,原因就在于自然的生命经 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高度协调的体系。”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论断, 甚至是有悖事实的:体细胞克隆所用的遗传物质,也是“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 产生的。如果以后随着技术的改善,克隆后代与亲代的生存能力完全一样(象一 切的新技术,这是完全可能的),吴教授的定律是不是就要被推翻了?   吴教授进一步批评基因工程说:“基因工程无限制地使用会导致一些不可逆 转的后果,现在只是构建了基因草图,如果实现基因重组的话,那样就可能出现 新的物种,尔后可能构成现代人类自然物种一个崭新的生态环境。因为在自然环 境下,每种物种都有天敌,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使得自然界的平衡不至于被打破。 人为制造的东西,由于没有天敌,很可能出现极度的繁殖,进而出现生态失衡, 给原来天然物种带来危险。”这段叙述相当混乱。吴教授所说的“基因草图”, 大概是指最近公布的人类基因组草图,而他说的“新的物种”,却又不属于人类, 所以我实在不明白人类基因组草图和出现新的物种有何关联。他所说的“基因重 组”,是一项已被使用了三、四十年的技术,并不神秘。要创造新物种,也不必 靠基因工程。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就一直在从事着创造新物种的遗传工程。今天 我们所食用的、所役使的粮食、蔬菜、家畜、家禽,就都是几千年来通过人工选 择所创造出来的新物种。基因工程不过是使这个创造过程更有意识、更有效率而 已。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如自然的生命那么和谐”,那么我 们就应该回到吃野菜、打野兽的野蛮时代,而以现在人口之多,这种回归自然的 举动,更可能彻底破坏了生态环境。   吴教授最后要我们关注:“社会资金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究竟投在什么地 方,是搞火星工程还是建沙漠绿洲工程,是搞基因工程还是要爱心工程?今天, 这个答案并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看来,我们应将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用在解除人 类的痛苦,而不是用于攻克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特殊技术,以及只是为了炫耀 ‘高精尖’而存在的技术。”就在同一天的《光明日报》,却有一条报道称“我 国基因工程药物今年将销售22亿多元”,显然,这么多的药物销售量不会只供 少数人享用。基因工程早已成了一项解除人类痛苦的“爱心工程”。比如,在以 前,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靠天然提取,价格昂贵,是基因工程使得胰岛素成了普 通患者也能长期使用的药品。而要根治遗传疾病,基因工程(基因疗法)是唯一 的希望。如果吴教授真的希望将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用在解除人类的痛苦,就应该 支持而不是批评基因工程。   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利益而决定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现在没有价值的研 究,以后有可能带来无限的价值。现在只供少数人享用的技术,以后也可能造福 大众。今天为无数患者带来福音的基因工程,起源于科学家们对生物遗传奥秘的 好奇。当限制性内切酶在1970年被发现的时候,没有人料到它们会迅速地带 来这场医学革命。甚至是那些目前看来有百害无一利的“坏”技术,也未尝不可 以变害为利。比如核武器技术,能毁灭人类,在许多人看来应属于祸害无穷。但 它却也能成为拯救人类的技术。地球总有一天会再次被大流星撞上导致物种大灭 绝,在预测到这种情况时,发射核武器将流星炸毁或改变轨道,是目前我们所能 想到的拯救地球的唯一办法。 如果对科学研究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根据一己的信仰为科学设置禁区, 那么就将会扼杀了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基因工程如此,对火星工程也如此。科 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法拉第演示了电磁感应实验后,有人问他那有什么 用。法拉第反问道:“婴儿有什么用?”即使是大人,也未必都有用,甚至可能 起坏作用,但是我们能够就因此“不管好坏”扼杀婴儿,甚至禁止生育吗? (寄自美国) ◆              亚伯和该隐                ·孔 幻·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四章节选 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 却要制伏它。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4: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 的么。 4:10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4:11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4:12 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影子的颂歌》──《传说》            (博尔赫斯作 王永年译)   亚伯死后,亚伯和该隐二人又见面了。他们在沙漠里行走,老远就互相辨认 出来,因为两人身材都很高大。兄弟二人席地而坐,生起一堆篝火,吃着东西。 同日暮黄昏劳累的人一样,他们都不作声。天际出现一颗还没有起名字的星辰。 在火光辉映下,该隐看到亚伯额头被石块砸破的伤痕,刚拿到嘴边的面包掉了下 来,他请求亚伯宽恕他的罪行。   亚伯回答说:“是你杀了我,还是我杀了你?我记不清了;眼前我们待在一 起,和从前一样。”   “现在我知道你确实宽恕了我,”该隐说,“因为忘怀意味着原谅。我也要 试图忘怀。”   亚伯缓缓说道:“正是这样。只要内疚不止,罪责就继续存在。”               《亚伯和该隐》            (波德莱尔作 苏凤哲译)      Ⅰ 亚伯的子孙,吃、喝、睡觉。 上帝对你满意地微笑。 该隐的子孙,在泥中爬行, 最后悲惨地死去。 亚伯的子孙,你献的供品 天使闻之欣喜! 该隐的子孙,你受的痛苦, 永无结束的日期? 亚伯的子孙,你播的种子和养的 家畜都很兴旺; 该隐的子孙,你的肚肠饥饿得 啼叫,像瘦狗一样。 亚伯的子孙,靠近族长的火炉旁, 烘暖你的肚子。 该隐的子孙,跑在冰冷的洞里打战, 像可怜的豺狼! 亚伯的子孙、恋爱、繁殖、连 黄金都能产后代; 该隐的子孙,烈火烧心 当心那旺盛的食欲。 亚伯的子孙,像木中的虱, 饱吃嫩叶茁壮成长! 该隐的子孙,走投无路, 拖着一群落魄的家人。      Ⅱ 亚伯的子孙,啊!你的尸体 可给肥沃的土地作肥料! 该隐的子孙,你终日劳动, 也不能果腹充饥; 亚伯的子孙,你有多惭愧, 你的剑竟敌不过长枪! 该隐的子孙,去登上天庭 把上帝摔倒在地上! 孔幻评论:   圣经里的同一个题材,在两位作家笔下迥然各异。我想是因为他们的着眼点 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之故。   博尔赫斯让我领略到什么是“惜墨如金”。在《传说》第一段中,寥寥数语 即生动地勾画出亚伯和该隐再次见面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背景……。 夜色中的沙漠,篝火,一对身材高大而又沉默的兄弟,天际一颗还没有起名字的 星辰……就象一幅令人回味无穷的版画。火光辉映,额头的伤痕轻轻揭开回忆,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该隐惶恐的神色和愧疚的心理只需通过一个动作的描摹就已 毕现:“刚拿到嘴边的面包掉了下来”。这就是博尔赫斯,“善于用最少的语言 表达最多的内涵”。   再看《亚伯和该隐》,波德莱尔把我领到一条平直无比的路上,路两边的景 象截然相反,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亚伯荣耀的后代,兴旺发达,衣食无忧;一 边是该隐有罪的子孙,贫穷落魄,饥寒交迫。新奇的比喻,精湛的技艺引导着我 一路走下去──一直到最后二节,猛然间长枪刺翻了原先不可一世的荣耀家族, 而卑微有罪者竟轰然登上天庭,把至高无上的上帝摔倒!用“峰回路转”来形容 恐怕难以贴切,奇峰突起,平直的路被180度扭转翻倒,世界顷刻颠覆!   由于环境的压迫,波德莱尔有着强烈的叛逆性格,这首诗也同样显示了他愤 世疾俗乃至亵渎神明的思想。他对卑贱、贫困、痛苦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使他 不惜抵触寻常的所谓道德,甚至不惜与上帝作对。同时,波德莱尔自许天才,却 常常受到人们的误解和生活的迫害,他一方面自甘沉沦,堕落放浪,另一方面却 有着傲岸的心,敢于以他独有的目光俯视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该隐子孙们的 反抗,实际上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   撇开他的诗艺。波德莱尔处世态度是复杂的,但他对世界独特的感悟和描绘, 的确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而博尔赫斯关注的又是什么呢?时间、空间、因果常常是他的文章主题,但 在这篇简短的《传说》中,我觉得他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佛教的思想。 (寄自中国大陆) 【丝露集】∽∽∽∽∽∽∽∽∽∽∽∽∽∽∽∽∽∽∽∽∽∽∽∽∽∽∽∽∽∽ ◆               女人马音                 ·路离·   上初中的时候,我喜欢说一些惊世骇俗的话。我告诉马音我是多么希望成为 一个男人,象杜牧一样的男人,在诗词和青楼之间游刃有余。为此我仇视自己的 女性身份。马音趴在饭桌上一边抄我作业一边翻我白眼,她说当男人有什么好, 怪兮兮的,不知道整天想些什么。再说杜牧和那么多女人乱搞,其实他对谁也不 好,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想到他心里就不大舒服,好像打翻了泔脚钵头。她 还说,你怎么这么下流。那时我对于下流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我觉得杜牧那样不 叫下流,他不过是风流倜傥,才华出众,在烟花扬州和云鬓美女之间穿梭自如, 十分潇洒。后来我想马音之所以说杜牧下流是因为他和青楼女子寻欢作乐的细节, 而那时的我是不关心这些的。我的知识还没有达到丰满那些细节的程度,当我悟 到这点后,我倒认为马音十分下流。   成为杜牧的梦想是一个小插曲,我只是激动一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到几百年 前的瘦西湖边转了一圈,重温了古装电视剧里红男绿女在杨柳岸边吟诗颂词的情 景。更多的时候我和马音在学校和家之间种着法国梧桐的街道上结伴走来走去。 学校离我们两家都很近,到我家如果一个人心无旁鹜马不停蹄的话要十分钟,马 音的家在我家和学校之间,进了弄堂门还要走到底,我估算在七分钟左右。但是 实际上从学校出发到进家门,我通常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两点一线上排列的是 无数的商店,现在这条街已经变成城市中最繁华的商业街,那时候还没有商业街 的叫法,只知道一家接一家的店铺很诱人,特别是食品店和文具店,除此以外我 们还喜欢逛邮局和小菜场。   邮局坐落在一个圆弧形的拐角上,绿色的对开木门,里面别有天地,除去各 项邮政服务,还兼卖各种报纸和杂志。不知道为什么马音认准了我喜欢张国荣, 可能有一次我多看了几眼登有张国荣照片的报纸。他那时刚刚出道,单纯而朝气 蓬勃,在家宅门口的林荫道上跑步,带着健康的笑容,和我那个年龄向往的男子 相去不远。因为马音的广泛宣传,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张国荣,甚至担心我用 情过度。我也不多说什么,这种事越抹越黑,并且我也被搞得稀里糊涂怀疑自己 是不是真喜欢他,反正从那以后我比较关注他,马音替我收集有关他的各种消息 的剪报,我们常常讨论关于他的话题。   小菜场嘈杂脏乱的气氛令我们着迷,吵吵嚷嚷的讨价还价声和鸡飞鱼跳的情 景交织在一起,这证明了我从小就乐于沉浸在俗不可耐的气氛中,外婆预言我成 年以后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这和我成为杜牧的梦想大相径庭, 我对庸俗前景的描绘十分不屑,心里想,那就走着瞧吧。   其实我去菜场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看我家楼上的毛毛阿姨。毛毛阿姨在小 菜场卖肉,她每天都走得很早,很难得碰见她。她是一个谜。第一因为她不太说 话,第二因为她没有结婚,她的四个姐妹其中包括比她小十岁的咪咪阿姨都请我 们吃过喜糖了,她还只知道上班下班。听外婆和楼下王家婆婆叽叽咕咕说过那个 毛毛真可怜,让谁谁谁骗了,她不接受教训,又让谁谁谁骗了,身体都坏掉了。 还说她心太高,想不开,跟那个瘸腿男人在一起也蛮好,总比和猪肉呆一辈子强。 我很可怜毛毛阿姨,我希望马音也有同感,所以我编了一个很凄惨很具体的故事 告诉马音。马音很快领会了我的意思,她说那个埋头剁猪肉的女人是世界上最苦 的女人,没有男人喜欢她,她每剁一下猪肉就是在剁一个无情的男人,她把我弄 得很害怕,这是我第一次对男人有所畏惧。马音十分有经验地说,尽管如此,毛 毛阿姨肯定坚持不懈地每天晚上在黄浦江边和男朋友约会,她约我晚上到江边上 去找找看。   在十六岁以前我几乎没有晚上出门的权利,除了雷打不动的节目──国庆和 大人一起去看灯。我只记得外白渡桥上人山人海,比全市最大的小菜场还要热闹 一百倍,大人们都兴奋地指指点点,我却害怕桥会塌了或者大人把我踩死。桥上 走过去的人问走回来的人,那边有什么呀?走回来的人就说,一式一样的,没什 么花头。然后两股人流还是按既定的方向走下去。马音也没有晚上独自出门的权 利,尽管她比我大两岁,她还是没到岁数,去黄浦江边的事她只是说说罢了,表 达一种心情。因为这种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一到十六岁她就迫不及待地加入 了在江边谈恋爱的人群,我倒是找借口溜出来在人群里找过她,没找到。   那种人群样子很怪,远远望去就象很多人在排队,队伍有的地方松一点有的 地方挤一点,挤的地方看不出谁和谁是一对,人都贴在一起。在没什么娱乐活动 的当时,在江边谈恋爱很风行,有不少人在天还没黑的时候就会去占位子,就象 老头老太太天没亮就起床去小菜场排队一样。当然他们比老头老太太有看头得多, 他们也是别人眼里的风景,大家各得其所,其乐无穷。   十七岁生日还没到的时候,我被父母叫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一百二十万分的 不情愿。最主要的是我认为那个城市的男孩子不可能有老地方的好,我还没有和 这里的男孩子在江边谈过恋爱,人生多少有些缺憾。我看多了爱情小说,听马音 给我讲了恋爱的种种好处,早已不痛恨自己的女性身份,想想做女人多么自在, 多么受宠爱,多么缠绵悱恻。   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标志之一是我感到新地方的男孩子很对我胃口,我 一遍一遍回想在火车上因为离上海可爱的男孩子们越来越远痛哭流涕的情景,感 到眼前白花花的,非常不真实。在新地方我谈了两次恋爱。   一是上高三的时候和一个男孩互寄过不少情书。虽然我们天天见面,但我还 是把零花钱都省下来买了邮票,跑到校外的邮箱把信扔进去,再到校门口的传达 室去翻他给我的信。拥有共同的秘密使我们非常默契,尽管没说过几句话我们相 知颇深,每当我在家放上齐秦的磁带,我相信他一样能够听得见,他在信里引用 过很多齐秦的歌词。毕业后因为不知道相互的家庭地址,我们中断了联系,一点 不伤感,很自然。高中同学也没有再聚会过,那段经历似有似无,我觉得很好, 很美。   在大学里由于风气影响,我也不甘落后,“和一位男同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马音的论断)。下午没课就一起骑了自行车出去逛街,打打游戏,有兴致的时 候爬香山,去圆明园划船,圣诞节去酒吧要一杯冰水坐一晚上,“做一些琐碎的 傻事”,这也是马音对我的评价。我和马音一直没断联系,她对我的恋爱从来就 是不屑一顾的,她认为我从来没真正爱过,不轰轰烈烈,不死去活来,最后肯定 无疾而终。果然被她不幸言中了,陈东山毕业分回江西,我从没想过要跟他一起 走。我们在火车站分手,他在上面我在下面眼中都有泪光闪烁,火车启动时,我 犹豫要不要一边挥手跟着火车慢跑口中念着他的名字,当我打消这个念头的时候, 只看得到他的细细的胳膊象一截无力的柳枝在空中摇摆了,这是他给我的最后的 印象。   与此同时,马音的爱情如火如荼,黄浦江边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她说她之所 以和那个男的在一起,是因为他和她一样都想体会在江边站一夜的感觉。夏天的 晚上,夜风吹吹,看看船跑来跑去,倒是蛮好玩的。冷的时候,还可以两个人抱 在一起取暖。她还说,就是黄浦江臭了一点,不过闻久了和臭豆腐味道没什么两 样,她是很喜欢吃臭豆腐的。据说马音是最后一代在江边徘徊的人群,几乎是一 夜之间,各种娱乐场所就冒了出来,我高中没毕业时,马音已经和另外一个男人 在咖啡馆喝可口可乐了。   马音很早就会说男人这个词,历史可以追溯到初中。那时,我是不好意思这 么叫的,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女人。我胸部平平,肋骨清晰可见和搓板一样, 站在马音旁边象一只小瘦鸡。马音人高马大,身材凹凸有致,浑身散发着一股热 量,很小就受到男生的瞩目,所以她一向对男人很有信心。   我和她是一帮一学习小组的,老师的原意是让我给她讲讲题,示范一下好的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结果我却不得不天天让她抄我的笔记和作业。她有把抄来 的东西改头换面的本事,看上去她的学习比以前好了一些,老师因此把我们放在 一起表扬,我也只好顺水推舟如此下去了。她说那个李老师对她有一点意思。   马音学习不好,搞不懂她怎么考上重点中学的,据说是后来成绩突然变坏, 到我们班已经留了两级。课内的书她看了头痛,课外书她倒是很喜欢看。她在马 路上捡到了一张区图书馆的借书卡,换上自己的照片后就常常借书来看。她借书 是查关键字的,比如青楼,艳史,性。我认为她看的都是黄色书籍,我从来不看, 以此保持眼睛的纯洁性,但我不介意她讲给我听。杜牧这个名字第一次是从她那 里听来的,听后对杜牧的风流生活很是羡慕。后来上语文课学过杜牧的诗词后, 我认为我的喜好有了正当的理由,所以我对马音说,我是多么希望成为男人,一 个象杜牧一样的男人,我不要当女人。   马音大声地呵斥我,说你要死啦,杜牧多下流啊。我一想起他,心里就好像 打翻了泔脚钵头。你是个女人,要这么多女人干什么啊?我哑口无言,想想她说 的话挺对的,再想想又不对,杜牧下不下流我不知道,我并不想要很多女人啊, 只是觉得女人比较漂亮,在女人堆里就好像在花丛中一样,赏赏花,吟吟诗,很 惬意,而且在女人之间随意来去还有些英雄气概。   成为杜牧的想法被马音骂过以后,我没有再提起。倒是后来马音在一封信中 说,你记不记得以前你还想成为杜牧呢。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我很可笑,因为那时 我刚刚开始第二次恋爱,表现得平平常常,没有丝毫沾花惹草的迹象。但后来她 笔锋一转,她说,其实当女杜牧蛮不错的,多玩玩,生活多很多乐趣。   除了有我不知道数目的男人,马音的生活实在很单调。当我在大学校园里打 网球参加聚会的时候,马音就站在邮局卖报纸的柜台后面,眼睛盯着每一个从那 扇对开的绿色木门进来的男人,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她对购买《十月》、 《收获》、《钟山》之类文学类期刊的男人非常关注,她最注意的是男人的手, 苍白修长由于长期握笔食关节指处有略微凹陷的手是她喜欢的。她会有意去跟人 搭讪,从我的信中引用一些当今文坛的消息和对某篇小说的看法。因为她的不懈 努力,她钓上了几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们给了二十出头的马音十分浪漫的关怀, 他们会在梅雨季节撑着雨伞在邮局门口徘徊又惆怅,顺便作一首小诗送给马音。 有一个在中学教语文的老师说马音长得象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有一 双乌黑发亮的略微斜睨眼睛。马音问了我玛丝洛娃的情况,她很不喜欢玛丝洛娃 悲苦的身世,就和那个中学老师吹了。说实话,马音的眼睛确实是乌黑发亮和略 微斜睨的,我以前怎么没发现。   大二有半年时间没和马音通信,再来信时她的口气不太一样了,她换了工作 去小菜场,接替了毛毛阿姨的职位,在肉食组卖肉。她说还是卖肉实惠,自己家 天天有的热气肉吃,还可以做人情割块好肉给亲戚朋友,工资也高,无非就是起 早一点,身上有猪肉味,喷点香水就闻不出来了。马音的趣味随着时代慢慢变化, 她的嗅觉是属于比较慢的,其实知识分子早就不吃香了,她刚刚意识到,但她的 动作很快,一意识到就改了。   大三暑假我回了趟上海,这个城市面目全非得让我伤感,记忆中的事物在这 里很难找到归宿。第二天我就去小菜场找马音。通往小菜场的路也不那么一目了 然,原先就在一个路口,闻闻味道,看看地上的烂菜叶子就知道是一个菜场,现 在还要绕过一堆小商店。小菜场的门口伪装得很好,干干净净,进去以后才找到 以前的感觉,吵吵闹闹,臭烘烘的,地上都是积水,走路要很小心。我毫不费力 地找到卖肉的柜台,看见马音熟练地割下一块肉来,放在秤上。看来她在信里没 有吹牛,她是一刀准。如果她有门路的话,可以到中央台的春节晚会上表演表演, 她在某些地方确实有天赋,但她注定要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卖肉。那时正是是下午, 买菜的人不多,没有顾客的时候马音就站在那里发呆,红通通的胖手搭在猪肉上。 可能由于长期阴暗的室内工作所致,她的脸略显苍白,和一块肥膘肉的颜色十分 相仿。旁边卖牛肉的男同事笑嘻嘻地走过来,掐了一把她肥硕的屁股,她吓了一 跳,继而十分迅速地拿起菜刀,嘴里叫着我剁死你你这个死王八,就冲了过去, 气势汹汹很是吓人,男同事照旧笑嘻嘻的,绕着卖肉的台子不慌不忙在前面跑, 边跑边叫,出人命了,出人命了,旁边柜台的人也放下手中的工作,抱着胳膊笑 嘻嘻地看。看来这是他们见怪不怪的一幕。   马音看到了我,一个急刹车停下来,刀还举在半空中,她左手叉在腰上,用 乌黑发亮的眼睛斜睨着我说,咦,你怎么来了?你来买肉啊?我说,我来看看你。 她很高兴,马上把那个男人忘了,说我正好下班了,我去换件衣服咱们就走。马 音留我一个人站在卖肉的柜台前面,七拐八拐消失在装着活鸡活鸭的笼子后面, 一会儿又从鸡鸭笼子后面出现,婷婷袅袅地穿着一件黄色连衣裙,撒了些许淡雅 的香水。   好像脚底下长了方向盘一样,我们朝学校的方向走去。六七年过去了,梧桐 树长大了一些,更茂盛了。正是下班的时间,街上匆匆行走的人群中有一两个似 曾相识。路过邮局门口,我想进去看看,马音说她在那里呆了两年,烦都烦死了, 一进去就透不过气来,她在外面等我。邮局的对开绿色木门倒还是那个样子,斑 斑驳驳的,里面却亮堂多了。卖报的是个年轻女孩子,蒜头鼻子皱着,无聊地修 着指甲,眼睛却不安分地转来转去,我在邮局的几平方米之内兜了一圈,本想再 兜一圈,看到那个女孩子盯着我不放,就在她那里买了一份叫《大千人生》的报 纸。找钱的时候,她问我,你认识马音吧。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我妈妈就是 这里的,我小时侯常看到你们来这里逛来逛去,后来马音那个狐狸精就来这里工 作了,搞得乌烟瘴气,邮局的生意是好了很多,但她自己身体也要坏掉了。女孩 子的口气十分老练,又说什么小时侯小时侯的,搞得我弄不清她多大。于是我狐 疑地看着她,她满不在乎地说,谁都知道的,我又没骗你。那是我最后一次去邮 局,没想到他们都认识我,而且知道我是狐狸精马音的朋友,我以后再也没脸去 了。   出了邮局门,看到马音在逗一个小孩子,她抢了人家小孩子的玩具,举在半 空中,逗他来拿。小孩子起初踮着脚尖用力够,她又总是把玩具放得比小孩子能 拿到的更高一些,小孩子最后看看实在无望拿到玩具了,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她的妈妈在路口卖菠萝,正起劲地削菠萝皮,听到孩子哭扭过头来,一叠声骂道, 马音啊马音你连小男孩都要勾引啊。马音不做声,拉着我就走了。   走了两步,马音看到我拿着一份报纸,非常惊奇,一把抢了过去,稀里哗啦 乱翻了一通。她说我原来在邮局每天就是看报纸,看伤了,好久没看过了,没想 到报纸还是蛮好看的。马音的目光大多停留在一些小道消息上,突然她兴奋地叫 了一声,引得很多路人侧目,张国荣的消息,我一直蛮喜欢他的,他有一点老了。 我问她,你也喜欢张国荣吗?跟我一样?到底我喜没喜欢过他,我自己也搞不懂, 你实话告诉我。马音不好意思地抬起头,苍白的脸上竟有些红扑扑的,她说,其 实好像我比你还要喜欢他一点。说你喜欢,咱们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讨论了吗? 我剪了好多关于他的报纸,又怕家里人说,就都送给你了。想想十分好笑,她居 然把张国荣的赃栽到我身上。当然现在大家长大了,谁也不会在乎了。   我们的脚继续地走着老路,走过一个食品店,文具店,南货店,服装店,点 心店,书店,就到了学校。校门样子改了,很摩登,但是离马路更近了,原来还 凹进去一点,现在好像突出在人行道中间,人人都要在那里拐一个大弧形。校园 围墙全部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圈卖服装的私人商店。马音告诉我,其实她原先 想去卖衣服,去晚了,人家都招到人了,只好去了小菜场。小菜场好歹也是国营 单位,工资又比那个小邮局高。没想到现在什么国营不国营的根本无所谓。学校 也做起了生意,因为把地皮租出去,我们那个学校的老师奖金很高。我在邮局工 作时碰见过初中的班主任李老师,一起表扬我们的那个,他特意来看了我好多次 呢。他说我可惜了,聪明是蛮聪明,就是没把学习放在心上,我觉得他说得蛮对 的。   因为想起马音说过李老师喜欢她,我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似乎完全忘了, 反问我,我说过吗?怎么可能,我那么小。于是我问她这些年来交的男朋友,她 一下子来了情绪,从头给我数,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她嘲笑我的恋爱平 淡,其实她的也不过如此,没有要死要活,过程和结局都差不多,就是她欲擒故 纵地勾引别人,别人来追她,吃吃饭,看看电影,跳跳舞,在公园散散步,最后 她把别人无情地抛弃了。马音乌黑的眼睛眼波流转,她自豪地告诉我,都是我甩 掉他们的。   从学校往前走是一个公园,但是我们很默契地在校门口过马路掉头,沿着另 一侧马路往回走。路过马音家弄堂口时,我很想进去坐坐,一来有点累,二来想 起还从来没去过她家,一帮一一对红的时候总是在我家做作业的,可是马音没有 向左转的意思,我们就一路并排走下去。马音说,我觉得现在在那里卖肉蛮好的, 你不要看这种工作粗俗,其实很轻松,主要是脑子轻松。卖衣服蛮累的,总是要 骗人家,衣服大一点说人家穿着潇洒,小一点说人家身材好小衣服显身材,整天 没实话,脸上又要笑着,吃力死了。这里同事也好相处,不象在邮局里,工作环 境稍微好一点,大家就装得文绉绉的,你也看见了,闹一闹有时候很开心的,你 体会不到,假浪漫假纯洁最无聊了。大学生活就是马音批判的典型的假浪漫假纯 洁,我一向不习惯于当面反驳别人,所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很快又走到我家弄 堂口,我要她进去坐,她不肯。我们跑到原来跳橡皮筋的地方忆了忆旧,我问起 一起跳橡皮筋的吴丽丽怎么样了。马音叹了口气说,她是被男人害苦了,早早嫁 了人,过得不开心,已经离婚了。我听了有些咋舌,人和人真不一样,结婚离我 还八丈远,差不多大的人却已经离婚了。   我们又过了一次马路,朝学校方向走回去。到了小菜场,马音感叹,这里多 么好,我一回家就愁眉苦脸,恨不得把床搬到猪肉柜台。我问为什么呢。第一次 听她这么说,我很诧异,以前只觉得自己家里烦,父母老吵来吵去的,大学住到 学校才算松了口气,没想到她连小菜场都要住。这次见面我们好像比以前还亲近 了,尤其是马音表达欲望很强,她反复强调,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了。小时侯帮我 做作业,现在又来看我,我有很多话要跟你说。她什么都说,越说越多,刚才连 张国荣的事都承认了,现在又说到她的父母。再次路过她家弄堂口时,我说可不 可以去坐坐,她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这条弄堂我是走过的,又窄又长,直直通到底,朝向这个弄堂开的都是后门, 夏天所有后门都敞开着,几家合用的灶披间黑洞洞的,男的女的在里面忙来忙去。 外面有人走过的时候,他们就好像在等人一样伸出头来看看,如果是认识的人就 打声招呼,下班啦回来啦什么的,如果是不认识的人就把头缩回去,所以一路走 去,就会看见无数的头进进出出的。没有人跟马音打招呼,男人伸出头来往往要 被女人在背上拍一掌,男人还一句嘴我又不知道是她,然后就老老实实地把头缩 回去。马音很无所谓,挺着骄傲的胸脯在前面带路略带受用的样子,我倒不太自 在。   马音的背影很美,过了青春期瘦下来一点,肩宽窄适中,腰细细的,胯部一 下子大出来,屁股十分肉感还微微翘着,走起路来颤三颤,她的身材的确是男人 的克星。幸亏我对这个城市的男人已经不感兴趣,否则我也会妒她三分。   走到弄堂底的一扇红漆木门前,马音掏出钥匙,她说,我们家楼底下的许家 阿婆从来不开门,别人开开她就关上,说是怕丢东西,开玩笑,谁跑到弄堂底来 偷东西,再说有什么好偷的,她的钱都捆在身上。马音打开门,一个老太太在黑 咕隆咚的灶披间里烧菜,马音没理她,老太太开口了,谁怕丢东西,我怕丢面孔, 开着后门,好等野男人来找你啊?马音耸了耸肩,趴在我耳边说,死老太太,哪 天我给她吃些老鼠药,省得她烦人,然后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许家阿婆吓了一 跳,张了张嘴,说不出什么来,正好这时饭烧噗了,就打开锅盖,把噗出来的泡 泡往锅里吹。   从灶披间向右拐是通向二楼的楼梯,以前来找马音我就是站在这个楼梯口, 抬着头,望着陡陡的楼梯,叫马音马音,有时候一楼的人会帮着我喊,马音,你 同学找你来了。过一会儿,就听见马音蹬蹬蹬地走下来,说你等一会儿,又蹬蹬 蹬地走上去,穿戴整齐后我们一起出去。我从没有走上过这个楼梯。   和所有的老房子一样,这种木楼梯脚一踩上去就咯吱咯吱地响。上楼的时候 只觉得楼梯一级一级地排列在胸前,不能抬头,一抬头就恐怕从几乎是与地面垂 直的楼梯上摔下去。上去以后是一条和楼梯平行的狭窄走廊,马音家在走廊另一 头。   马音家的大门虚掩着,还没进门,马音就在外面叫,妈妈,我带老同学回来 了,要不要洗洗脸?门正对着一块蓝格子的布帘子,里面传出一个含糊不清的声 音。马音指着一张没刷过油漆擦洗得发白的木椅子,说你先坐,就从身后的铁制 脸盆架子上端起一盆脏水,泼到旁边的水泥池子里,接了一盆清水,钻到布帘子 后面去了。我听她跟她妈妈说,是小离,记得吧,上学时天天帮我补功课的,去 了北京,现在回来看我啦。等一会儿我们要说说话,你睡觉好了,不要偷听啊。 实在睡不着,我给你找两个棉花球,你把耳朵塞上好了,什么都听不见,心里清 清静静,最好了。   从布帘子里钻出来时,她已经微微出汗,说道,天气这么热,我还帮她擦了 擦身体,要不然要烂掉了。说完,她就把那盆脏水放在脸盆架子上,拿起扇子扇 了起来。   你妈妈生病啦?我问。   我说出来你不要害怕哦,神经病,好长时间了。边说她边用眼梢瞟我。   我的嗓子发干,应了一声,不知道说什么好。今天是我硬要来的,本来根本 没必要,但我就是好奇,我总觉得马音家里有些古怪。我压低了声音说,怎么回 事?你妈妈她好可怜啊。   马音笑笑,没关系,放心说好了,我把她耳朵堵上了,而且她马上就会睡着。 她这种病很安静的,天天睡觉,就是脑子不大清楚,不会打人什么的。马音指指 头顶,一把木头梯子靠在不足一米高的阁楼上,你看,我天天就睡在这里,半夜 里还要爬上爬下地服侍她,她大便是会的,小便就要看情况。她高兴了就尿在痰 盂里,不高兴就尿在床上,半夜里把我熏醒。我这个人顶要干净,闻到骚味就说 什么也要弄干净。小菜场也比这里好闻一些。谁叫我没钱,有钱天天给她穿纸尿 布。   我问,你干什么不支张床睡在下面?   马音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朝帘子一努嘴,她不让。她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我 爸爸回来,回来了,他们俩好一起睡觉。   马音以前从来没提过父亲,我问,你爸爸到哪里去了?   我爸爸早就跑到天涯海角去了。   不回来了?   反正从来没回来过。   你爸爸妈妈离婚啦?   谁知道,我没看见过什么离婚证书,这么多年不在一起不是离婚又是什么?   你爸爸为什么走?   喜欢别人了。   你见过那个人?   见过,总是到我们家来玩,我开始还以为他是好人,我妈妈也蛮喜欢他的。   真的啊?你爸爸胆子好大。   你猜是什么货色,长得象无锡肉馒头,眼睛鼻子嘴巴都挤在一起。   你爸爸又结婚了?   他们这种怎么结婚啊,让别人笑话死了,听说国外倒是可以的,我爸爸他是 工人,本事再大也跑不到国外去。   马音突然不耐烦起来,咱们这么圈子绕来绕去,有什么意思。索性我告诉你 好了,他是一个男的。   我张大了嘴,看看帘子,帘子里的人好像动了动。   马音继续说下去,你说奇怪不奇怪,两个男人好得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说 也不说清楚就走了,他结婚养小孩干什么啊。我那么小,什么都不懂,听他们整 天吵,邻居都听得见,出门都不好意思。反正我的脸早被他们丢光了,现在别人 说我什么都无所谓了。   马音的语调很激动,脸也涨红了,从桌上的玻璃瓶里拔出一根毛竹筷子用劲 地拗来拗去。我妈妈也真是的,吃男人什么醋啊。我爸爸他不喜欢女人他自己也 没办法,再找一个人嫁了好了,有什么了不起,她偏不,总以为自己女人做得不 好,天天问我,我不好看吗?我不勤快吗?我哪里不好啊?我没被她问出神经病, 她自己倒变成神经病了,又要我来照顾她,还不如我变成神经病呢,什么事都不 用做,床上躺躺,多少惬意。不过我妈妈她也蛮可怜的,我从小就怕变成她那样 子,所以拼命交男朋友。   为什么偏偏我这么倒霉,摊上一个不喜欢女人的爸爸。你知不知道,张国荣 也不喜欢女人的。我交的男朋友倒都很正常,来不来就要和我上床。别的男人他 们都看不上的,就觉得自己最好,暗地里还说说别的男的坏话。原先还以为知识 分子有什么古怪,那个勾搭我爸爸的肉馒头就是知识分子,试了试也没什么两样。 也可能他们结了婚有了孩子就不喜欢女人了,我是不敢结婚的,谈谈恋爱蛮好的, 自己主动提出分手最爽快,省得以后伤心。不过身边总要有个男人的,没有男人 的日子心里空荡荡的,以后他们都结婚了,我可怎么办啊。   你还小,家里又清清爽爽的,一点不发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爸爸妈妈也经常吵架的。我说。   马音感激地看看我,我就知道这件事就只能跟你说,说出来,心里畅快多了。 反正命苦怪不了别人,只好自己慢慢忍受。   我们俩的心贴得很近了,我大着胆子说,那么多男人总不太好吧。   马音乌黑发亮的眼睛直勾勾看到我的骨子里去,轻轻叹了一口气,好像微风 拂柳吹到我的头发上,说那怎么办呢?你没有男人他们也要说你,你有男人他们 也要说你,我和我妈妈是被他们说怕了呀。   马音一向比我成熟,她的话我只能听个半懂不懂,我也知道她不是很在乎这 点,她说我是最明白她的人,我想这是因为我同情她,总想帮帮她的忙,当然我 什么忙也帮不上,我只希望等我挣了钱以后可以给她妈妈买纸尿布。   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我飞回了北方,她继续留在南方,我们都按即定的轨道 生活着。   我大学毕业有了个不错的工作,以合理的频率谈着恋爱,在恋爱和恋爱没有 衔接上的时候和朋友在外面吃饭聊天,这种小白领的典范生活使我平静地快乐着。 有时我会想起少年时关于杜牧的梦想和外婆对于我成年后家庭生活的预言,梦想 和预言没有实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没有丝毫异样的感觉。间歇有马音的消 息传来,我的朋友都知道有一个苦命的马音在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下挣扎,遭受 唾弃,他们不知道那个可怕的背景是什么。当他们感到烦闷的时候,他们会说, 想想马音觉得自己很幸福了。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心有些痛,但我无法阻止他 们,我之所以会跟他们提起马音是因为我希望他们理解她,但我只说了后一半, 如果不知道故事的前因他们怎么会理解呢。   马音生了一个孩子,没有父亲,她说与其以后父亲跑掉,让孩子总想啊想的, 不如让她一开始就没有父亲。她的妈妈幻觉越来越厉害了,天天看见她爸爸半夜 里回来,缠绵一夜,早上又走掉,所以她和孩子只好睡在阁楼里。一天晚上,孩 子从阁楼上掉下来,谁都没听见,无声无息地死了。马音说,孩子太聪明了,根 本不想长大,死了清净。我是没有这个勇气,反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口气 喘就可以了。 (寄自中国大陆) ◆               与蟑螂共舞                 ·解 聪·   到了第二年我家的蟑螂才发展到了相当规模的队伍。我不是一个忙人,但我 的确不想告诉你如何才能容忍它们肆无忌惮的繁殖。当然,往往只有一种较大的 可能,使一所开始有人居住的房屋同时开始呼唤着,渐渐地容纳着那些不知道祖 籍的后来的蟑螂的老一辈们。   在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前,家里靠呼吸来生存的有少数的人(一对男女)和多 数的感光性与爆发力极强短跑也颇具功夫的蟑螂男女。少数一方为了灭绝多数的 一方曾经因为分摊责任发生了内讧,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购买尝试各种武 器,甚至萌生了为了它们而行三十六计之上策的想法。   有必要交待我所在的城市的anti-bug市场,整个城市几乎找不着不 卖杀虫剂的日用品商店。即使一百个厂家出产的一百种产品,它们具有一个相同 的特点是注定要令人失望,虽然广告中的许诺大同小异。那些作为商品的名目繁 多的杀虫剂的令人失望之处并非是没有功效,而是功效针对着恰恰正是施用并希 望其能对另一方产生功效的一方。这并不难理解,人是敏感的动物嘛,起码这里 人的敏感胜于蟑螂。试想上帝手拿着那个喷雾剂对着空中一按,信仰上帝的也许 会眼前一黑,晕头转向,不信仰上帝的(假设蟑螂是无神论者)仍然顶着障碍雾 艰难前行。   在这段时间内家里多数的一方在双方遭遇时总是损失惨重,若是逃跑得不够 迅速或者逃跑的路线错误,它们总是受到来自擅长使用拳头和巴掌的人类的超负 荷重压。它们于是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无论当时出游或者觅食到什么阶段, 光明来临的一刹那都要玩儿命地分散逃命,朝厨房的各个不直接暴露的角落里奔, 最终回到自认为安全的更隐秘的大本营。   它们求生的本能偶尔感动过对它们观察独到的少数一方的成员。借着窗外的 月光,她屏息不动,不断得出了有关它们的规律:忍耐了比人类能够忍耐的时间 稍长或者恢复了黑暗以后,它们会寻着记忆回到当初遭遇袭击的地段。去那里自 有它们的道理。   我相信假如它们有爱恨的感觉,食物是它们又爱又恨的生存的唯一的意义, 除了地球应该存在这个种类的昆虫的意义以外。这个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选 择直接或者间接地跟它们作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女人会因为它们大叫着夸张地逃 命。   我无可奈何地喜欢上了这种小东西,在发觉自己离不开食物而且认识到一只 蟑螂的出现一不小心就演变成一窝或者几窝蟑螂的现实以后。我不再厌恶并对它 们不加思索地赶尽杀绝,反而以尝试与之交流作为短暂的闲散时光的打发方式。 当然不是昆虫学家的人若是喜欢蟑螂可以解释为她不那么厌恶躲避它们,她是将 宽容的范围无限也许是无意义地延伸。   若是一只在行走中不断开拓乐趣的蟑螂出现在我的视线并且是垂手可得的距 离时,它要是长成指尖大小的尺寸,我便要捉到手心里把玩一阵。我逐渐知道这 个干净的小东西不发出异味,触角最灵敏,翅膀生得没有作用(起码在我的眼里 没有作用),身体的瘦长和椭圆是区分他们性别的标志。   他们落入人手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使用身体上没有直接接触到人手指的那部 份器官大幅度的动作,企图逃命:翅膀被擒住,那六只脆弱如针草的腿在空中迈 着空步,象是木偶的关节;腿被缚住就要浮着两条长须子探路,两只透明的翅膀 徒劳地伸开,总是徒劳。   最有力气最不懈与命运抗争的是那些身后有一只椭圆型类似蚕茧之物的蟑螂 母亲,那些米色的轻易便脱离身体的卵囊似乎就是它们被捕的罪证,它们一开始 马力十足的挣扎就将它迫不急待地撂下来,即使这并不有助于它们最终逃脱。我 怀疑它们若是个头再大一些是不是就能咬人,或者咬起人来很痛。总之我宁愿认 为那些浅色的几近透明的身体细长的公蟑螂更女性化,被捉到手掌里它们挣扎两 下就不再动弹了,小脑袋上的两只大眼睛也许根本就是个摆设,轻轻地捏着它象 是捏着一个温顺乖巧的性格。   多数时候这些落网的生命会终止在马桶里,随水流永远地走向黑暗。有一次 我想,死里逃生的蟑螂能否用它们的方式写一篇题名为《魂断激流》的悼文纪念 呢。这样想着想着,把它们送进马桶便如同一场凶残的屠杀了。少数时间我相信 动物的魂灵与人的魂灵同在,它们在世人看不见的空间里指点着世人。这个少数 时间产生的臆测却在多数时间内纠缠着一颗其实是没有信仰的心灵,看着一只被 称为害虫的臀部肥大的似乎具有无限生殖能力的母蟑螂,我只好一边在心里说“ 多半摔不死它”,一边协助它们从三层楼的窗户口飞扔出去。   那些轻盈的小身体一闪就从眼前坠落,就象结束了我无数烦恼中的一个烦恼。   交通路线上赠送的报纸经常在角落里登载一些有趣的各个领域Top10排 行榜,猪也列入了最聪明的10种动物里面,同样只知道觅食,躲避灾难的蟑螂 恐怕非得在100名以后了。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在意这些有聊或者无聊的数字, 它们似乎只是为了在被人打败和被人控制的夹缝里顺便生活了一下。   几年以前的记忆中有着对蟑螂截然不同的印象,那是学校生活结束收拾行李 的时候,一只巨大无比的通身黑色硬壳的蟑螂不知何年寿终正寝了,躲在箱子的 底层,它的阴谋在死后终于实现了,就是最后吓人一下。   相比之下,它的小个子的远亲倒是质朴可爱。它们受了宠就会不知不觉地爬 上人的脚背膜拜,在深夜从人的脸颊经过。它们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哪怕有一丁点 的食物遗迹的地方,在电话底座的缝隙里交配。它们这样下去是照着一个强大的 王国发展的,假如它们一直被赋予权利,或许有一天它们会获取对待人的权力。   因此,我的无数烦恼中的另一个烦恼是搬家的时候怎样万无一失地不带走任 一个看不见的生命。可想而知它们如今的规模怎样如同一个庞大的势力一样咬啮 着曾经忽略了它们的态度,占据了它看待生活的主要内容。   我也因此不得不在有一天夜里作了一个关于蟑螂的梦,所有的本地蟑螂有组 织地召集起来将主持橱业的少数一方的一员围在中间,她手里挥舞着一只翻菜铲。 当她发觉自己被包围以后,它们开始环绕着她转动。   “真是一场游行。”她一边说着一边转着圈跳起舞来。 (寄自美国) ◆               诗两首                ·周泽雄·    爱 人 被我爱上就是被狼爱上 撕裂的小鹿 感到热乎乎的渴望 感到死亡 这片回望三千里的大野 微倾   肆虐的风飘荡 它是背景也是现实 它是接纳也是流放 它提供了一种坡度,爱人 当我俯冲而下 宽广的双翼梢杀着林莽 流转的四季,不变的太阳 都被赋予了激情 爱人,我们最后的情欲 是那河水流淌 是那墓穴中的合唱 我们站起为人 匍匐为兽 执手为握 我们依偎成双 就像蒙灰的琴弦想念纤细的手指 狼想念鹿 生命想念疯狂 当我的小爱人倏然闪现 我躺着,一副死样 我当然想死 想念一口弥漫着檀香的木棺 想念你呵出的气息 “噗”一下把我吹灭 爱人,我想念辉煌   老 人 一盏微明的灯 点亮了老人 酒已经醉了 星光下素不相识的梦在彼此辨认 生命如一副撕碎的纸牌飘出 下着雪 下了七十年的雪 七十年也没有化尽 对神灵三信三疑 从白开水里也能咂巴出酒的滋味 回忆是一种有笑声的舞蹈 是一帖伤湿止痛膏 叫患处隐然生疼 如一味煎煮着的中药 蒸茏里的蟹 黄了,树叶和人生 白了,一场七十年的雪 在一种寂寞之中 你会选择最舒坦的方式 躺下,以床为杖 向着已有很多人走去的方向 岁月并不是宽容的女人 容不得你再次请求 诚然,我欣赏劫后余生的幽默 回眸一笑的倒毙 死毕竟不是一件坏事 如一块石头“噗嗵”落进水里 那荡开的涟漪 便是我们下世的造型 一阕小曲 一把吱吱呀呀的胡琴 可以一直拉到天明 我活过了,就这么回事 没偷没抢没赌没嫖 大半辈子守着一个婆娘 我喝过了 但没醉 酒比我先醉 (寄自中国大陆) 【网里乾坤】∽∽∽∽∽∽∽∽∽∽∽∽∽∽∽∽∽∽∽∽∽∽∽∽∽∽∽∽∽ ◆            迪金森:英国新儒家                ·赵毅衡·   今日中国知识界记得政治历史学者高尔斯华绥·鲁意斯·迪金森(1862 -1932)的人,恐怕不多了。但是在本世纪头三十年,迪金森是英国知识界 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在促进中西理解交流上,起了关键性作用,值得我们为文纪 念。   迪金森是英国典型的“学术贵族”。年轻时在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希腊罗马史。 以优异成绩毕业,却转身学医,立志以药物救人,并立志终身不娶,以尽全力有 益于人世。到三十多岁,临近世纪末,迪金森发现世界过于混乱,欧洲各国以民 族利益至上而互斗,作为一个理性的、国际主义的学者,极有必要从历史学中发 展出针对当代政治外交的学说,于是转向现代史。   十九世纪末,迪金森以《法国革命与反动》,《十九世纪议会制的发展》等 著作,开拓了现代政治科学。在剑桥执教三十年,他坚持希腊哲学家的传统,努 力使当代政治理念化。他的周围团聚了一批知识分子,被称为剑桥人文主义者。 而受他影响形成的几个学生俱乐部,发展出“勃鲁姆斯伯利”集团,成为二十世 纪上半期英国自由主义文化的核心。   1901年,正当拳乱之后,西方列强下决心“惩治”野蛮的中国。而迪金 森对西方的帝国主义态度极为不满,写出了他的名著《约翰中国佬来信》。约翰 者,普通人之意。这位中国佬来到欧洲,发现西方人种种不人道的行为,与中国 哲人提倡的人性对照,显得极为野蛮。这本书强烈抗议庚子事变西方的贪婪掠夺。   此书是借用蒙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开创的体例,借东方文明人的眼睛反观 西方。但是蒙德斯鸠的书作于1721年,启蒙运动中的欧洲,并不比东方“先 进”,“波斯人”对西方的批判是理所当然的。迪金森的书作于几乎两个世纪之 后,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进入殖民帝国高潮。在这种时候,能以中国思想的智慧, 针砭西方的野蛮,不能不说迪金森体现了现代文化批判精神,并且对非西方民族, 有一种眼光长远的尊敬。只是,当时迪金森对于中国所知甚少。书中的中国,好 像乌托的理想国。后来他发现,印度独立运动鼓吹者,以此书为运动的“福音书”, 吃了一惊:他这个西方教育出来的学者,只是靠零散读一些关于中国的书,抓住 的“东方精神”,难免浮浅。   1912年,迪金森已经五十,刚以《宗教与不朽》一书赢得更高盛名,被 一个基金会委以到东方三大国考察的重任。他在中国漫游了大半年,从香港到上 海见刚辞大总统职的孙中山,然后坐帆船溯长江而上直到宜昌,然后从北京南下 齐鲁,登泰山,访孔庙,1913年夏天才从天津渡海。远游归来,1914年 他出版考察报告《论印度,中国,日本文明》,同时出版他的旅游笔记《观感》。 在此二书中,他都毫不客气地指出:“英国人在东方最不受欢迎,我们还假装不 明白原因。”   如果迪金森只是抱一种民族平等论,他就只能对考察的三种文化一视同仁, 只是分别发掘每一种文化的优点而已。迪金森在比较三个民族化时,并不隐瞒各 种文化的弱点,并且也公开他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哪怕他承认日本的整洁、美观 与效率,他还是认为中国文化更高一筹。   他在报告中明确宣称,“现代化对中国只是个适应或采用问题,印度则不然, 需要国民性大改造。”原因是“中国固有生活态度,与西方现代非常接近,比中 世纪欧洲与现代的距离近得多。”“儒家思想很容易翻译成西方的实证主义。”   以上观察,可谓极为精确,一语中的,可能是新儒家思想的最早阐述。但是 下面的评论就可能带一点个人的感情了:“中国没有种姓制度,几乎没有阶级, 其贫富差别,并不比西方现代更甚。就机会平等而言,很接近西方民主。”“中 国人自尊自力,很像美国人,但是美国人对别人相当粗暴,中国人却互相礼让。” “见到的中国人越多,我就越喜爱他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西方可 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但是,在生活感情上,在人文艺术上,他们的成就更高。”   然后,迪金森的结论,几乎让人瞠目结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就是民主的, 中国是西方民主主义的理想境界。”   如果这个声明实在太美化了传统中国,我们应当看到,他是在1914年写 下这些话。此时整个欧洲被抛入空前惨烈的大战,西方民主本身看来正走向盲目 的自杀。血腥的战争对迪金森的人本主义乐观精神是个重大打击,但是他立即投 入“如何防止另一场战争”的研究。欧战开始后二星期,他起草了第一个“国联 纲领”,并且建立跨国的和平主义组织。不久,他出版《1904到1914的 国际无政府状态》这本“国际性和平主义” 经典著作。   迪金森于1920年从剑桥退休,但仍兼任正在日益变得重要的伦敦经济学 院(LSE)教授。在这时期,一大批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陈源、张东荪、张 君劢等人都在LSE就读,很多人受到过迪金森的帮助。徐志摩也在LSE,转 到剑桥国王学院去,是迪金森给他出力。看起来当时在英的中国学生,都知道到 迪金森老先生那里去,几乎是有求必应。   在迪金森的影响下,以希腊与中国双模式建立现代价值,成为一批英国知识 分子的理想。在迪金森的学生中就有理论家瑞恰慈、美学家罗杰·弗赖,以及更 年轻的文学家燕卜荪等人,都对中国抱有热情。1932年,国联派遣李顿调查 团,就日本侵占东三省,试图“不偏不倚地仲裁”,日本还是抗议退出国联。作 为国联的最早思想家,迪金森正在此时去世,没有看到国联开始瓦解,还算他的 幸事。   迪金森从中国带回一套花翎顶戴蟒袍,在家时就穿戴起来,是当时英国知识 界一大趣闻。他到中国时,已是民国。这套装束不知从何而来。对迪金森来说, 中国的国体与朝代,恐怕是不必分清的事。   至于为什么西方自由主义的领袖,考察中国问题,却是新儒家式的?这不是 一句“误读而已”就可打发的事,应当仔细加以探讨。然而这已经不是这篇小文 章能处理的课题。在此我只能指出,迪金森等人进行文化批判时,他们眼中的对 象是西方文化体制。儒家文化只是用来作借鉴,借得准不准就是很次要的事。   就文化批判的目的而言,迪金森的“儒学观”,与中国新儒家是南辕北撤。 (寄自英国) ◆            宗教伦理与跨文化理解                ·泽 熙·   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1995年英国和日本就宗教工作伦理方面 进行过一场精彩的对话以加深了解。日本经济发达以后,开始在美国和欧洲进行 直接投资,在欧洲的投资又主要集中在英国。它一方面增加了英国的就业,受到 英国人的欢迎;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文化方面的冲突,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这场 对话的中心议题就是理解双方宗教伦理和工作理念的差别。   英国和日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是邻近欧亚大陆的岛国,曾经向隔海 对岸的大陆习学了语言、文化和宗教,同时又改造成了自己的方式。同为资本主 义国家,日本保留了天皇制、英国保留了君主立宪政体。但是,两国的宗教传统 和工作伦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日本是多神信仰,英国人只信奉一个神。英国 具有新教的工作伦理,神道和天皇则是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基督教和西方文化虽 然受到重视,但没有改变日本人的本质。   许多日本人宣称他们没有任何宗教,因为大多数人接受它们为习俗而不是信 仰,但虔诚和孝敬的行为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里还是在庙寺里。日 本人的宗教主要有神道教(Shinto)和佛教,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根据日本宗教团体宣称的信众总和,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数量的两倍,说明了日本 人的多重信仰。按照日本驻英国外交官说的:“一个日本人可能在神道庙里举行 婚礼,却可能按佛教的方式举行葬礼。”(见《全球工作场所》,伦敦《欧洲商 业杂志》1995年第2期)这些信仰决定了日本人的行为和工作伦理,尤其以 本土的神道影响为大,明治维新后曾立为国教。   日本人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宗教影响和工作哲学之间,日本的社会风气形成 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追求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日本的 工作伦理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一位著名禅师铃木(Suzuki Seizan) 说的:“世俗的工作是某种宗教的训练,如果你投入了心智,你将可以成佛。” 日本人一般不相信外在的神,而相信内在的佛。   英国人对比自己的基督教传统,发现日本神道缺少成文的哲学和教义,但对 日本人的行为影响巨大。日本人较难理解西方人为什么强调意识形态的原则,而 西方人则难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缺少支持道德立场的热情,在商业上则表现为典 型的实用主义。日本人热衷于吸收外来的技术,但顽固地拒绝外来的意识形态, 成为基督教世界以外最早吸纳西方技术实行了现代化而没有激烈改变自己意识形 态的国家。英国和日本之间的精神实质有着天壤之别。   16世纪加尔文认为,工作是一种道德的责任,即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对宗教负责和对自己负责。韦伯的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主 要用于解释新教国家的经济成功。他认为,重视每天的工作,包括自律和节俭以 获得财富,这样的动机和态度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增长。因此加尔文主义似乎提供 了新教国家经济繁荣的合理解释。以致西方人长期抱有这样一种看法:东方宗教 没有提供一种文化框架鼓励合理地追求经济所得,因为没有一套类似的工作伦理。   但是亚洲经济的崛起,使这一说法出现了危机。所谓“新教工作伦理”,韦 伯的描述大体包括禁欲主义、努力工作、节俭、不断追求等等。人们相信勤奋工 作和积累财富是道德的表现,这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世俗的好生活,也是因为宗 教的规条。但是用韦伯开发出来的概念体系来考查东方的宗教,则改变了西方人 的看法。例如在伊斯兰国家,宗教因素和工作伦理也有积极的关联,那些深信宗 教的人似乎更有工作义务感;流行的看法对佛教比较悲观,但研究发现,佛教构 造的工作伦理是团队精神、勤勉和忍耐、对工作专心致志;印度教在外人看来是 非理性的,远离新教伦理的精髓,但印度的人格实质上可能是个人主义的,因为 印度的宗教教导人们最终的拯救在于个人的努力。   最有事实说服力的是儒家文化,被认为促进了亚洲经济的起飞,打破了新教 伦理和经济繁荣是“唯一关联”的说教。宗教工作伦理与经济繁荣有关联,但不 是和某一种宗教有关联,其他宗教的工作伦理也可以促进经济繁荣。   譬如日本,日本人研究的结果,儒家提倡的工作伦理包括节俭、勤奋和教育, 另外的特点是重视现实、尊重长者,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式的管理风格。对比西方 的“个人资本主义”,日本更具有“公社资本主义”的倾向。根据韦伯“世俗的 禁欲主义(worldly asceticism)是东西方资本主义的共同 基础”,那么日本的禁欲主义不是来自于宗教,而是来自于封建时代的武士戒律, 混同儒家教诲推动了明治以后的日本经济。   其次,宗教伦理也不是经济成功的唯一因素。韦伯的最后防线是勤奋工作, “勤奋工作是神的愿望”。但是东方宗教几乎都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工作伦理。1 999年7月纽约《人类关系》发表的《对工作相关信仰的跨文化理解》,对 “西方基督教的澳大利亚”和“非西方佛教的斯里兰卡”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结 果发现,两种文化对工作的意义有着相似的感觉,尽管斯里兰卡人对勤奋工作可 以导致成功没有澳大利亚人那么乐观,但他们更能承诺艰苦的工作。从动机上看, 他们具备了经济成功的(新教工作伦理)的一切要素。但是没有出现勤奋工作、 创造产出、积累财富这样的逻辑反应。动机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一个国 家的经济成功除了勤奋工作以外,一定还有其他的许多要素,包括被韦伯撇在一 边的诸多世俗因素。   伊斯兰教的工作伦理来自《古兰经》,它同样强调献身工作是一种美德,可 以“消除罪”,“没有人吃到的食物比工作得来的更好”,每个有能力的人对工 作做出足够的努力都是义不容辞的。同时,伊斯兰教的工作伦理提倡工作中的合 作,协商被认为是克服障碍和避免错误的一种方法,创造性的工作是欢乐和成就 感的源泉。努力工作的人通常走在生活的前面,相反工作不勤奋的人被认为是生 活的失败。尽管伊斯兰教的工作伦理更看重工作的动机而不是工作的结果,但是 认为生活没有工作就没有意义,并约定经济活动是一种义务(《组织义务作为伊 斯兰教工作伦理和对组织变化态度的协调者》,纽约《人类关系》2000年4 月)。   尽管韦伯的假说在事实的检验面前难以自圆其说,但是丰富的研究为今天的 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我们看到,东西方宗教的差别显而易见,宗教 对工作伦理的影响自然各有不同,即使在新教国家也不一样,比如美国人较之加 拿大人更具有新教的工作伦理,但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的人之间却没有什么差 别;在印度,印度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而且不愿意改变,因 此在西方人看来他们难以接受西方式的管理。西方人在阿拉伯开设银行,结果发 现,源自《古兰经》的法律认为,从贷款中获利是一种“罪”的行为,出贷方需 要分担借贷方的风险和所得。这些甚至与现代经济相矛盾的差异都是跨文化管理 必须面对的课题,不在这里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受现代化的影响,宗教本身也在变化,开始扬弃那些愚昧落 后的东西。在一些社会里,宗教曾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过主要的角色,而社会现 代化、政教分离等使得宗教退居次要位置。全球化则使得宗教由传统的地域扩散 到世界各个角落,除了人员的大量流动以外,互联网也加快了这一进程。佛教从 印度传到日本,需要一千年;《道德经》直到20世纪还鲜为西方人所知,不可 与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同日而语。各宗教的工作伦理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交流。   现代化的进程也改变了人们对工作伦理的观念,如缩短工作时间、重视个人 闲暇生活、重视消费、重视审美价值等等。新教工作伦理源自宗教,但是工业文 明出现以后受到调整,企业开始规范职员的工作行为。70年代美国人很少谈及 传统的新教伦理,年轻一代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为了成功而在流水线上努力工 作,而是把工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寻找更有意义的工作,不是为了钱而是满 足个人需要。尽管新教伦理依然是新教国家工作的常规道德基础,但已经脱去了 它昔日的宗教服饰。在美国,新教伦理被称为工作伦理,除了少数的学术和宗教 圈子,人们几乎完全在探讨它的世俗概念而很少提及它的宗教起源。 (2000年7月2日于美国) ◆           《史记》中李广形像研究                ·黄立新·   一、李广形像的分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 之,作《李将军列传》。”《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 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 迁对李广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司马迁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不以成败论 英雄的人才思想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 挑重担而毫不推辞的先秦士风的留恋、推崇和效尤,具有司马迁特有的理想色彩。 纵观全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像, 并寄予了深厚的情感:   1、 勇而过人,才气无双   李将军的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的,其人武功精湛、作战勇敢、潇 洒随意、放情任物,为司马迁所称道与赞赏。全传写李广之勇的地方相当多,几 乎充斥全篇。   李广之勇,渊源有自:“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广家世世受射”。(按:以下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李将军列传》)   李广一出道,就表现出非凡的武功而博得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 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岂足道哉!’”   在以后的无数次征战中,李广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司马迁选写了 几个典型事例: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 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 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 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 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 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 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 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 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 从。   李广之勇经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一位艺高胆大、有勇有谋的才将形像跃然纸 上。后世俗云:“入千军阵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形容李广相当贴切。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 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 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 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 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 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即使是被俘匈奴,也是那样的勇而不怯,于万军之中得以生还,比贰师将军 李广利勇敢千倍,司马迁因之极叹其勇: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干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 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 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 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 匈奴军乃解去。   临危不惧、临阵不乱,其子也颇具乃父风范,以李敢之勇更衬李广之勇,读 来令人心仪不已。   2、“敬事而信,节用爱人”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此喻李广, 虽是有些以大喻小,不尽贴切,但“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四字,李广当之无愧。 “敬事”就是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信”有两层意思, 一是“敬事”必然诚信,言行不一的人不可能会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 所从事的工作;二是由于“敬事”而得到他人的信任。李广对于他所从事的军事 活动有一种天然的自觉,这除了出身的原因之外,也是天性使然。(见以下引文) 关于“良家子”,《史记索隐》说:“如淳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 陈直先生说:“良家子从军与一般戍卒不同之特点,在自给车马,……其身份当 比戍、田卒为高,与应募士皆为一种资历名称,不是形容之名词。”⑴雷海宗先 生认为:“工商人没有军事义务。”⑵当兵的都是“士乡”,“这些‘士’大概 都是世袭的贵族,历来是以战争为主要职务的。”⑶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多 少带有先秦时代“士”的遗风,具有恪尽职守及“士为知己者死”等特征。因此 能够以军事作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   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 格猛兽。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 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 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 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 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力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李广由此取得了士兵的信任。   作为一军之将的李广真正作到了“节用爱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 涕。”李广的“力战”、仁爱士卒、疏财傲物、宽缓不苛,与霍去病(见《卫将 军骠骑列传》:“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赉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 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膘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相 比形成鲜明对照,是司马迁为之激赏动情的又一动因。   3、号令不烦,师徒向之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 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 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 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 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 将,然匈奴畏李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司马迁写李广传的第三个动因就是李广的“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周易· 系辞上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喜欢这种“简易不烦”的作风,这体现在《史记》 的许多篇中,这是和他讨厌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酷吏的舞文弄法,追求原始儒 家“大道贵乎简”的作风(如“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 雍之言然。’”《论语·雍也》),喜欢道家的“清净无为”相一致的。简易之 道也是古代哲人共同追求的人生至理,阮籍在其《乐论》中有一段话最能解释“ 号令不烦”的道理,“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不烦则 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 然之道,乐之始也。”⑷李广自己“号令不烦”,他也极怕烦琐,其“引刀自刭” 的原因之一就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从这一点可见当时 酷吏之烦琐可怕,案情审理未竟,恐怕就会死于狱卒之手,有周亚夫的先例,李 广的顾忌也不是多余的,司马迁也曾有过牢狱之灾,对此可能深有同感。所以在 文末,司马迁感慨万分地写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对于“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李将军表示深深的 同情和尊敬,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4、战功卓著,声名远扬   李广在生前身后皆因其为人敦厚,作战英勇,体恤士卒,号令不烦而英名远 播,就连他的敌人对他也是既怕且敬: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 不识。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   雷海宗先生通过分析先秦两汉的兵制后得出结论,认为:“战国时代的兵可 用,汉时的兵不可用,只有遇到才将率领时才能打胜仗。”⑸李广为人“讷口少 言”,没有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那样的豪言壮语,却英名远播、威振 遐迩,完全是由于他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全身心的投入,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因 而赢得了生前身后人们的无限崇敬。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这 一点上,李广可以无憾了。   司马迁写道:“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 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可以说极尽褒扬。   二、李广形像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   我们根据《史记》所述可以看出李广这样一位个性极强的人物形像,具有一 定的典型意义,历史上不乏与之命运相似的人物,其悲剧的形成既有来自汉朝统 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 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1、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 直接、客观的原因。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 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 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 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 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催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 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天将军。大将军 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 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 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 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 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 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 部的诸多压力,可叹李广没有老将黄盖的运气,黄盖遇明主可以愿打愿挨,李广 未遇明主,又不愿打愿挨,终至无可收拾。   《李将军传》所载的李广的战绩,粗略统计一下,简繁共有十几处之多,每 一次打仗,李广莫不身先士卒,杀敌良多,许多次甚至都是艰苦卓绝,以少胜多 的恶战,遗憾的是最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直至最后为皇帝及其亲信逼杀。 司马迁对此深表不平:“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 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 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 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 或取封侯。”李广自己也曾检讨过个中原因,“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 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 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 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许多研究者将这段话归于宿 命,其实滥杀不能不算无罪,项羽坑杀二十万章邯降兵,不能不记在其失败的账 上。滥杀降卒应该成为李广悲剧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学者将李广的悲剧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用人政策上的失误,这也确实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李广初出道时,由于其为人勇敢、武艺高强而得到汉文 帝的夸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但是,汉 文帝并没有把他放到多么重要的地位上去,这与汉文帝的为人有关,关于文帝其 人,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文帝本修黄老,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 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又载刘向说: “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宏去宝盖】小疵耶?尝辇过郎署,问中郎冯唐以 赵将廉颇、冯服。唐言:‘今虽有此人,不能用也。’”⑹李广之勇在文帝来看 只是用来陪皇帝游猎而已,文帝首先不认为他的时代会象高祖争天下的时代,以 军功为第一;其次也不认为李广具备封侯的条件,汉代封侯的条件大多因为军功, 司马迁因作《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也有因皇亲国戚而得以封侯(如卫青、 霍去病等人),李广什么都不占,所以汉文帝只是说说而已。苏轼曾对汉文帝的 不选贤任能颇有微词,他说:“自汉以来,道德纯备,未有如文帝者也。今考其 事,而可疑者三。”头一条就是“上林令,吏之不才,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 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不废坏者有几?然则兵偃刑措,何从而致 之?”⑺汉文帝不事武功,是李广不被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孔子说:“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假如文帝会用人,李广是可以将他的才能发挥得更好的。 汉景帝时代,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役中,李广本应以杀敌夺旗的赫赫战功得 到应有的奖赏,却因私受梁孝王赏赐的将军印,而无意间见嫌于景帝,结果不但 无功,还埋下了其最终悲剧结局的祸根。(按:梁孝王与汉景帝之间的恩怨详见 《梁孝王世家》。)李广军人的头脑非常简单,从不考虑政治,看不出也不想看 出当政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说是胸无城府,没有政治上的任何见识,结交的 恐怕也都是行伍之人,没有专门的谋士为之出谋划策,即使身边有这样的谋士出 主意,他也未必听得进去,因此吃了大亏,再赶上残酷自私、任意而为的汉景帝, 就是汉文帝遗嘱重用的太尉周亚夫也由于汉景帝的“忌刻”与“滥刑”而惨遭毒 手,李广私受与景帝有隙的梁孝王的将军印,则更是不识时务了(按:景帝够狠, 当时就给李广以颜色,“还,赏不行。”以后汉武帝对李广的态度,未始不出于 此。),这也未尝不是耽误李广前程的一部分原因。   英明至圣的汉武帝宠爱的是卫青、霍去病。对于李广,“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未央卫尉”恐怕是李广 做过的最大的官了,这只是汉武帝初年的事,直至最后也没有给这位“天下无双” 的才将封侯拜相的殊荣,对此,司马迁曾表现出极大的不以为然,并以李蔡之事 相对比,表示出对统治者的不满(按:以今天的职官制度比照,“未央卫尉”也 是省部级以上的高官了,司马迁与李广对此却皆表不满,也是出于常情,认为军 功与勋爵应当相当,其实不公平也不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关键在自己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李蔡得以封侯,除了军功,还有其 他原因,如人情关系、机遇等等,都是李广所不具备的,所以攀比的结果,只能 是加深了自己的烦恼,加重了与权贵们的矛盾。)李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其实司马迁早已心知:“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 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自负其能”害了李广,“自负其能”害了 项羽、韩信、周亚夫,“自负其能”害了古往今来有能耐的一切人,所以《中庸》 告诫我们:“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自负其能”的李广为射杀匈奴“射 雕者”,以“百骑”而对匈奴千骑,勇敢之外,是否还有蛮干的成份?清代黄淳 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 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 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 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 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⑻这段话 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讲的,却不无道理,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示,以此揣度文、 景、武帝之意,大致相去不远。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 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指人格心理学上说的 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 最多的就是人,每天所要处理最多的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专制集权的汉武 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 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 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 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 (如“杀霸陵尉”)。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 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 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霍去病平 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膘骑视之”时,人家却冒出一句:“匈 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乎“由此上益重爱之”(《卫将军骠骑列传》)。 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直有天壤之别,同样的少言, 这时就有了质的分别。   言少脾气倔,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在家人面前,或许能得到谅解与宽容。到 了外面,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里也要倒霉的,而况李广面对的是专制的君王,所 以虽是战功卓著,终于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刭”。   霸陵尉罪不至死,而倔人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 事过于冲动。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会不会影响自己 的前程?李广没有考虑过。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 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迁的彰表之意。   (2)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 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 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3)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呈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 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4)治军没有条理,非大将之才。关于这一点,上引清代黄淳耀的说法虽 然是从统治者角度考虑的,也应是李广自身悲剧的一部份原因,对于李广的带兵 风格,王夫之曾提出这样的意见:“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 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 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 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整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 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 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 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故严于 守而简于攻,闲其纵而去其苦,有微权焉,此岂可奉一法以为衡而固执之哉?”⑼ 果真如王夫之所言,李广自当拜将封侯,历史将会是另一种模样了。   (5)滥杀无辜(如“杀降卒”、“杀霸陵尉”),报复心重(“杀霸陵 尉”)。封建专制制度对人身和性格自由的遏制与残杀是李广悲剧形成的深层原 因汉武帝时代是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开始,汉武帝所推广、施行的董仲舒的 《春秋》公羊之学,及其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种“外 儒内法”的政策,孟子说:“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又说:“春秋无义 战。”认为仁义与霸道是绝对对立的。董仲舒讲《春秋》则与孟子大相径庭,其 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王霸并用。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汉世 公羊盛行,究之其盛行者,特酷吏以济其酷。”所以南怀谨先生说:“孔家店为 什么被打倒?……本来孔孟两个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 加了水,变质了。”⑽孔家店之被注水,自董仲舒始。金春峰先生说:“汉初, 法治严酷,但尚有法可依,从董仲舒开始,由于强调诛意、诛心、原心论罪,引 经义以断狱,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 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 依。”⑾李广悲剧的形成关乎此。   李广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的初期,他的思想中存在的先秦 时代士风、思想、人格的遗留还在起重要作用,比如先秦的优秀之“士”,都是 以“道”自任,即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 贫。”孟子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同时又以“道之所在”自居,自认为是皇帝 王侯的师友,李广在为汉文帝打猎时的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李广身上也存在 “士为知己者死”的生活准则,他的英勇有一部份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报答汉 文帝的那句话。遗憾的是他的那种崇尚个性自由、豪放不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 汉代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与逐步完善的专制时代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李广突破 不了那个时代对他的局限,所以不可能不受到排挤以至由此自刭。   其实个性是人类的天赋,个性强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其潜能得到发挥的 时候,孔子哲学讲究顺应天道,也就是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不限制个性 发展,孔子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我”,但并没有对这两人加 以排斥、制裁,相反,这两位个性极强、思想行为都与孔子主张相异的人在孔子 那里都受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而能够发挥出个人优势及特长。孔子的学生性 情各异,都有个性,勇猛如子路,聪明干练如子贡,能言善辩如宰我等等,在先 秦时代其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这些人如果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决不会那 么自在地生活。李广的“讷口少言”在孔子看来正是其优点所在,“君子欲讷于 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孔子最厌恶那种以言语骗取一切的人:“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 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并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 语·学而》)李广这个人贵在一个“真实”,司马迁所赞赏的也是这一点:“余 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 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也。”,而专制统治者就爱听巧言佞语,生活在专制制度下不会说巧话、不会表 现自己就不会见宠。再加上李广个性太强,有时还不听号令(见典属国与皇上语), 跟上司耍脾气(“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当然会受到排挤。 其受梁孝王印而见嫌于景帝的事,作为景帝儿子的武帝心中也不会没有芥蒂的。 综合司马迁所记的各种情况,我们可以想见个性极强的李广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得 罪皇帝及其宠幸,所以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由此可见,汉武帝所尊的儒术,尊的并不是孔子的儒学,其实质是为专制制 度制造听话顺从的奴才,专制统治的国家需要的是奴才、顺民,而容不得这样 “自负其能”的李广。   “独尊儒术”更看中的是术,李广的悲剧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朝尊儒政 策的虚伪。汉文帝所说的:“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 哉!”骨子里就是说,我这个时代不需要你这样的人。这表面化的人、表面化的 言语,无信无行,实为后代帝王使用权术的榜样。汉武帝时代,政治形势有了更 深刻的变化,李广不关心政治,“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讷口少言,与 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依旧我行我素,终至碰 壁,成为专制政策的牺牲品。不仅如此,其家庭也深深受其影响,性格上与之酷 肖的李敢,也是由于冲动无谋而丧身皇帝宠幸的霍去病手中(李敢“怨大将军青 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 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李广本人作战英勇、仁爱士卒、素使敌人闻风丧胆,仅仅是有一点个性就不 为统治者及其宠幸所容,可见专制皇权不容许有任何个人自由性格存在,这样一 个尖锐的矛盾恰恰是在李广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我们还应看到,在专制制度 初立时期,与之发生矛盾的不仅仅是李广一人,而是一个个性群体,如周亚夫、 汲黯、郑当时、司马迁等等都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因此,李广的悲剧应当看作 是个性群体与专制统治者相对抗并必然会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专制制度不灭亡, 这种矛盾就永远存在,而且是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个性自由、民主与专制存 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之下,上述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只是一种外化的 现象。   三、李广形像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 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 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人们曾用许多种文学体裁 表现李广的事迹。   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作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 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 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咏唐代 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深切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而沈彬的《塞下三首》之三:“月冷榆关过 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 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却写出了边塞征戍使将 军老难归乡的命运:贰帅将军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死而 有憾;李广将军正因为剑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说两人的天赋的壮勇命定他们 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虽是将军老难归乡的愤激之情,却恰恰揭示了人已沦为 战争工具的可悲命运。对李广的悲剧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和发挥。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 洒脱的影子。《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 “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 的艺术形像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 注释: ⑴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3 第二版P314、《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4 P167 ⑵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1 P5 ⑶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1 P5 ⑷阮籍:《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 P40 ⑸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1 ,P34 ⑹应劭:《风俗通义》正失第一“汉文帝”条,(《野史精品》第一辑,岳麓书 社1996.4) ⑺苏轼:“汉文帝行事有可疑者三”,(段书伟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卷三十 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0 ) ⑻韩兆琦:《史记通论》引《太史公知意》,P519 ⑼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册,中华书局,1975.7 P62 ⑽南怀谨:《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 P7 ⑾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第二版 P208 参考书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11第二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6 《野史精品》第一辑,岳麓书社1996.4 段书伟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0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7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1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3 第二版 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4 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9 徐朔方:《史汉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11 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肖黎:《司马迁评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5 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8 白寿彝等:《司马迁研究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8 安作璋 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1 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岳麓书社,1987.3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1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第二版 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3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5 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南怀谨:《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寄自中国大陆) 【网萃】∽∽∽∽∽∽∽∽∽∽∽∽∽∽∽∽∽∽∽∽∽∽∽∽∽∽∽∽∽∽∽ ◆              影 视 论 谈                  ·泥·                  阿 春   谁也知道,日本是个大男权的国家,女性的地位通常是不足道的。在《福星 小子》这样的漫画里,小仙子阿姆也是一心一意地喜欢一个蠢笨的、完全不值得 的男孩。日本女人往往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不论效忠的对象身份如何(达观贵 人或山野村夫)品性怎样,只要是她们生命中的男人(父亲、丈夫或儿子),她 们就会固守他们低眉顺眼的姿态,倾其所有地付出。   但你也得承认唯美的日本人擅长精雕细琢。我看过而印象深刻的日本电影都 是传统文化熏陶之作:《细雪》(原著谷崎润一郎是为数不多的我所喜爱的日本 作家之一)、《春之钟》、《天与地》、《天国车站》(注意到没有,吉永小百 合是日本人心目中永恒的美女)。90年代之后兴起的日本电影走的是不同的路 数,暴力的北野武、细致隽永的岩井俊二还有平淡如水的竹中直人等等这些人成 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从最早拍《秋刀鱼之味》的小津安二郎开始女性就 更多的是以一种永恒的美的象征意味出现在日本电影当中:温顺娴静、美丽圣洁, 默默忍受生活中的一切压迫,往往是情欲的受害者。女性好像是川端康成那样的 作者眼中的一件艺术珍品或者美丽玩物,而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男人的另一 半”。   在我年少的时候,曾另有一部不同于《血疑》或《排球女将》的日本电视红 极一时(你可以看出,日本人拍电视很早就有一套了):《阿信》,描写一个战 前出生的贫农之女阿信历经时代变迁、个人的坎坷命运而奋斗不息的成长历程。 可以说,阿信代表了战后日本的理想,但在日本影视中塑造的女性形像中令我极 其难忘的,却另有其人。   高仓春希,一个出生在小康之家的独生女。我从阿春(电视剧同名,大概拍 摄于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的少女时代看起,认识了这个身材修长、温 柔羞涩而固执如牛的女孩,就是说,这是一个看上去和典型的传统日本女子并无 二致的少女。在前面的故事中我并没明白作者意图表达些什么,我在一直追剧情 的同时(非常平淡琐碎)想当然地揣摩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何时出现。当然喽, 在一部讲述女性成长的电视或者是电影里怎么可能没有任何令人倾慕的男性介入?   我等得很辛苦,结果几乎要勃然大怒了。   因为没有任何通常的剧情发展中应当出现的甜美的、五色流离的玫瑰梦。   我常觉得一部电影或电视如果没有女人、不谈爱情,非得在其他方面特征突 出(比如雍正皇朝专谈政治斗争),否则很难吸引一般观众--尤其是女性。那 么,一部谈女人的电视里如果没有爱情,想一想将会是何等样的面目?   恐怖啊,……欧巴桑们快点逃吧……   (特别应该感到愤怒的也许应该是那种看好莱坞或港台文艺片长大的孩子, 这一类的电影或电视从来就把爱情描写为一个神话、一种超越于平凡之上的壮烈 行为,一个美丽然而廉价的、飘渺的梦想。)   自然,我并没有在一部描述平淡生活的电视中期待不平凡,不过女人怎么可 能没有爱情的滋润?阿春当然不是没谈过恋爱、没有过一般人的动人初恋,最后 她甚至终于有了一个堪称幸福的小家庭。但没有任何超越平淡生活的浪漫之处, 一点点也没有。在阿春的生活中,爱情从来只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生活中的一 小部份。爱情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生命的主流。   现在你也许要表示失望了,如果你是男性,你也许仅仅表示惊讶或者有趣, 假如你身为女性,或者你终于要和我最初一样感到出离地愤怒或困惑了。别急, 让我慢慢告诉您:其实,平淡得要叫人失望的《阿春》反而是被赋予了某种不平 凡的色彩。   除去那场某名的令人微微心动的初恋,在阿春出落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的 时候,也曾被父亲介绍认识了一个在我看来很是优秀的男生,那是父亲的子弟, 相貌恳切而不乏男子气,对待阿春及其家人细致体贴。他是父亲钦定的成龙快婿。   嫁吧,阿春,折腾什么呢,未来是不可捉摸的,赶紧抓住现世的幸福啊。   阿春先是犹豫,后来答应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对方看出阿春并不愿过早被家 庭束缚,委婉地拒绝了……必须指出,他并不是不喜欢阿春,作为一个日本男人, 在这一点上他算是很有风度啦。   不知道这个时候阿春是不是有些遗憾?她还年轻,还没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女人一生中特别不容错过的幸福--一个好男人。   “你又神经了,阿春岂是这样的俗人,一心只为找个好归宿?”   错啦,讲这话只说明您不了解女人,我不准备在这里浪费时间专门讨论女性 的幸福与婚姻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问题答案如何,你自己去问问你周围的女 同志好了。   可阿春不动心。阿春想去念书,中学毕业去念大学。那是战前的日本,女子 入大学应当还是一件比较稀罕的新鲜事。阿春不愿被平凡的生活所吞没,她希望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尽管,她自己也还并不清楚她的理想。   我就觉得,这是少女阿春最“厉害”的一点,她在完全不清楚未来、不清楚 自己的方向的情况下也不肯和家里人妥协,坚持要念书。她已经不安心成为象母 亲那样的典型的贤妻良母,虽然母亲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母亲的扮演者表现 非常出色)。她的这种性格在当时如果说尚未显露端倪的话,其实却决定了她一 生的路。   一个人,无论男女,在青春期渴望自己能有所作为都是极其自然的,但是在 那时候,我们并不清楚,生活最能腐蚀你、折磨你的理想,尤其是那种平淡生活。 平凡生活中也有诗意,但再大的诗意也要被生活中财米油盐、磕磕碰碰等一些无 聊的小事所侵蚀。能在这样的生活中坚持自我、自强不息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平 凡。更何况阿春是从战火的废墟下中成长起来的事业新女性,在那个时候,女人 想走出家庭、有自己的事业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   阿春竟然坚持下来了。   每日一集的电视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那个时代女性工作者艰辛处境的线索。阿 春因为一个出色的剧本而被电影制片厂看中选去为他们工作。她被分派到一个严 重歧视女性的大剧作家手下学习。同时而去的还有两个男同事。他们定期去该名 家家中上课。阿春被那家的女主人支派着扫地作饭,几乎没有任何空闲的可以学 习的时间。注意没有,同性的性别歧视简直更凶恶,长期以来形成的女子无才便 是德的习惯性思维已经成为金科玉律,从阿春的父亲、到后来阿春的同事、婆婆, 习惯势力对于女性的歧视使阿春自走上这条道路的开始就倍感艰辛。   所以,令人感服的往往不是阿春的志气而更多的是她的那份坚持。阿春没有 过困惑吗?阿春不曾想要放弃吗?要知道,她的出生使她完全有借口习惯成为安 逸的家庭主妇--虽然说主妇身份也不易为,但大概总不需天才吧。我前面说过, 故事发展中最令人信服的,就是阿春自少年时代起,对于自己执拗的追求从来就 不是抱着那种大无畏的肯定态度的,她从来都是犹疑地、兢兢地寻求着自我在生 活中的真正价值。在这个过程尽管阿春也受到了来自朋友与家人精神上的不同程 度上的关爱与支持,但真正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毕竟还是她本人。   你以为女强人就应当是意气风发的、你在美国影视里所常见的成功形像吗?   我没有每天孜孜不倦地追剧情。等到我再打开电视的时候,阿春已经换了一 个模样--少女的阿春与成年的阿春分别由两个不同的演员饰演。那几天来我长 吁短叹--少女阿春是何等的楚楚动人,如今怎么换了一个个子偏低、没什么身 段而其貌不扬的中年女性?   然而我最终被说服了,所谓的哀乐中年,还注重那劳什子的皮相作甚?阿春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然后成功,然后又接着受到各种挫折与打击, 然后爬起来从头做起。这还不是阿春生活中的全部,她还要应付夫家的上上下下 各种指责、教导,以及丈夫的尊严被侵犯时的怒气。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琐屑的无 孔不入的烦恼。   啊,我还没有告诉您,阿春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他是她的同事,比她小好几 岁,欣赏她的勇气与独立性,在她事业陷入低谷、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向她求婚。 我更没来得及对您说的是,阿春在婚后终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电视剧作家了。她的 剧本受到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真的成功了?事业家庭都一帆风顺了?这怎么可能?   关于这一点,就不得不佩服剧作者的说服力了。当然,必须说明的是,生活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婚姻背后仍然是有数不清的烦恼。丈夫混合了不懂 事的小孩与大男子的脾气,虽然从心底、从理智上他很支持妻子的事业,然而为 了阿春的工作以及由此和婆家引起的争论、还有一家之主位被侵犯的感觉都使得 他常常恼怒不已,同阿春发生一次又一次不小的摩擦。生活就是这样在这种时而 欣喜欢乐、更多的时候却是恼人无聊的气氛中呈螺旋式进化着。   啊,我终于发现,这个在某些人看来或者是拖沓冗长的故事已经被我不厌其 烦地从头炒了一次冷饭,我究竟想说什么呢--如果到现在您还没有明白我的意 思,就请您自己去看电视好了。必须提醒您的是,《阿春》正是充分利用了电视 小屏幕特长的一部连续剧,没有什么比它更符合成为一部优秀电视的特征了。   喂,你等等,真是被你打败了,你还没告诉我们那故事的结局嘛。   早就告诉你了,如果想追什么剧情的话你会很失望的,这故事我也没看完, 不过这不重要,在我的心目中,它已经成为经典……             猛鬼缠身、惊声尖叫   问:上季的猛鬼姓甚名谁?当然是菜鸟贞子。不过我得老老实实地承认:我 给吓了一把。我根本就没胆子把《午夜凶铃》给看下去,哪怕边上有几个大男生 壮胆。说起来这些人也是变态,为了追求效果不但把音箱开到最大声还把灯给关 了,闹得我在一边强烈抗议。   后来就有了其他版本的贞子,周星驰的《千王之王》里头星爷端坐沙发上看 《午夜》,张家辉披着长长的假发从电视机里爬将出来--在可笑之余我还真觉 得有一丝寒意。至于亚视的压轴好戏《我和僵尸有个约会Ⅱ》就更是搞笑,干脆 把贞子本人(演员)从日本召来同香港的僵尸及驱魔人对打。香港人跟着也趋之 若婺的拍起恐怖片,但是在自己吓自己这方面,中国人是远不能和日本人相比的, 《古镜怪谈》只不过是人气旺的新兴明星的大杂烩而已。   从前念书时狂看港片,垃圾鬼片也连带着看了一些,港人拍鬼、拍僵尸(一 般都是着清代朝服)的兴致络绎不绝,除去由徐克带动的《倩女幽魂》那一派浪 漫凄迷风潮,余者几乎质素一概低下。不过,看得出这类因果报应的传统迷信思 想还是很有市场,深入民心。   恐怖片到底有多恐怖?有没有底线?自从《午夜凶铃》以后我再也不敢否认 自己没胆子--我发现除了我谁也没觉得害怕。昨天深夜看英国人拍的《今夜你 会不会来》,发现给朋友狠狠地骗了一次--虽然是鬼片,典型的英国田园风景, 诗情画意又有美女相伴(美丽的、不道德的女鬼),完全都不恐怖啊。我之于恐 怖片,大概一直是叶公好龙罢。   我看过的不恐怖的恐怖片太多,造成一种假象使我以为世上没有恐怖这回事。 可笑啊可笑。   还有,那周作人既谈起过僵尸,怎么连德古拉伯爵的名字都没提到?按照评 论来说,德古拉具备了当时一个有魅力的男子所需的一切质素:贵族头衔、性感、 智慧,如此等等。我最近看这些猛鬼僵尸片倒是有了一个前人早就评发过的感想: 所谓鬼啊、神啊,或者僵尸这些全都是由人们心灵中某些想法托生而成,也许是 人对未知事物的幻想,更多的却是被赋予了人类自身的一切特性、人的弱点。   在中外影视里,鬼和僵尸都是以某种邪恶的诱惑力出现。聊斋的女鬼色艺俱 佳,更兼善解人意,勾引书生都有正大光明的不得已的理由摆在那里,叫人爱怜 还来不及。僵尸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对于僵尸而言,吸血是天性,他没法违 背这自然规律。这是《Interview with vampire》(夜访吸血鬼)故事吸引人之 处,它刻画了一个不愿吸食人血的、人性化的僵尸,德古拉从来就是骄傲、自 视甚高的,怎么会承认自己的道德缺陷(从人的角度来看)呢?Brad pitt扮演 了一个人性化,同时也就是异化了的僵尸,那部电影走红是很应该的。一个不羁 的、有着逼人的青春朝气的英俊僵尸(Tom cruise哪能和他相比?)。同时吸引 我的还有那个被他们变成僵尸的小女童,锐利、顽强的动物性的本能,同时也逃 不过僵尸的宿命。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女孩以及她同两个僵尸(对Brad pitt是说 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意)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这故事也会逊色很多。   西方人的僵尸,比如《吸血惊情400年》之类,看电影中僵尸的吸血镜头, 明显和“青少年”对性的欲望和感想有关。被吸食人,也就是受害人(通常是美 少女)却呈现出战栗的快感,也就可以得到自然的解释了。象狼人所谓在月圆之 日活动,大概也是和人体的自身生理构造有关。   其实,人自己就是最神秘的生物。   与恐怖片相关的片种大概还有黑色片、惊栗片。好莱坞近期有名的惊栗片之 一是《Scream》(夺命狂呼)及其续集2、3。我看过前两部,颇有些失 望。这类电影一个通病就是漏洞太多经不住推敲,《Scream》的特点是警 察一概起不到保护作用,在你的同学、朋友当中潜伏着凶手结果人们日夜惶惶不 安如同惊弓之鸟。然后一个一个地被残忍谋杀。当然,女主人公是用来和观众一 起被惊吓的,才不会被干掉。   《Scream》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于节奏的把握,在观众还没来得及思 考的时候一出又一出紧张而充满悬疑的凶杀案发生了,高潮迭起。我的评价不高 则有两个原因,一是画面太过血腥,有宣扬暴力之嫌。不过,想一想《炮弹专家》 比这要过火得多,根本就是恐怖主义的以暴制暴;再有就是结尾真相大白其真相 却经不住推敲:凶手杀人似乎全无动机,为杀人而杀人,而且对象一个接一个, 全是同学甚至恋人。所以,看《Scream》感觉有点儿象读倪匡的卫斯理系 列,开头神秘激动过程也时有吸引之处结尾却不过如此。   我想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从希区柯克开始,以希区柯克为终止吧。   粗浅的说来,希区柯克最成功之处是在于他花招百出地反复地用大银幕诠释 了“悬念”这个心理名词,他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你即使猜测到真相的时侯仍 然被深深吸引,因为在这背后,仿佛还隐藏着无数个神秘的、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的人性深处的阴暗角落,这才是最可怕却也最吸引的地方。我每在他的戏分高潮 之时凝神屏气,一动不动:)。所以,对于成功的悬疑片,扑朔迷离的真相并不 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真相背后的动机。   至于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只看过据说时不那么斯蒂芬·金风格 的《肖申克的救赎》。不少网人对它评价很高,说是表现了人性的光辉云云,我 倒是很疑惑,有那么光辉吗?   就象《阿甘正传》那样,不论导演的意图如何,电影本身带给我的却是大大 小小的无数个疑问。不同的是后者是编年史,或者说是一部生动的野史,是为我 深深所喜的。            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发表外行意见,因为对于我感兴趣的天干地支我无一不是 不通得厉害。不过,我可从不以为看热闹的外行人便无权发表意见的。艺术人文, 从来就不是只有少数人有权欣赏的美,但是环境造就与熏陶了人的性情喜好,相 对而言,我更喜欢世俗的、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   在我的想象里,任何实验、先锋话剧(或者其它艺术行为)都是荒唐的、无 根的表演,因为它离普通的中国人太遥远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无不夸张、无不 打上了精英化的烙印。我不喜欢处于出位状态的人,实验话剧好像都是拍给圈内 人看的,就算在北京,又有多少人孜孜不倦于孟京辉或者牟森呢?有人说吴文光 (纪录片摄制者、中国民间持之以恒的记录片传播人)在国外更有名气,他自己 则说:我的朋友都在中国、在国内。但是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狭 小的观众圈子。这种所谓的抽屉文化,虽然不是创作者本来的意愿,很大程度地 限制了它的发展。   可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和系列片《四海为家》真的就象那个词儿说的 一样:精神食粮。虽然在看片之后,在回去的路上我有种快要呕吐了的感觉。   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都非常入世,场面上向来热热闹闹。我很喜欢这其中那 种悲喜交加的情怀,因为太亲切,因为这就是中国人。只可惜这些传统很大程度 上断裂或给冰封了。我不明白那种西洋式的、离开普通人显得非常遥远的戏剧表 现形式,因为--太不中国了。   吴文光一直在《书城》上介绍中外的记录片,在参加“缘影会”(广州)的 活动之前,我虽然看过他那些大作,但我从没有特别在意--这也难怪,因为我 根本就很少看到、也没有对纪录片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我甚至觉得既然我们无 缘得见,那么中国几乎就是没有纪录片的。直到我在缘影会看过几出“国产”记 录片后才改变了这种看法,我又重新翻出《书城》回顾了一遍吴文光的纪录片之 种种。   在学校的时候我曾立志成为金学家,因为那时候还不兴上网,金学也还不够 红火。结果后来看那些纸醉金迷者说长道短几乎饱和。同样的,我又发现了自己 是一个多么不合格、多么业余的影迷。不过,这也没能吓住我:)。我胆子虽小, 谈到爱好却很挑剔,我认为对于喜好的事物,我们都应当有鸡蛋里头挑骨头的精 神:)。   活了二十几个春秋,基本上我是抱着一种不甚负责的态度,天生是个惫懒人 物,不过到了也还是会留在社会设定好的、最最正常的轨道上。虽说人说到底是 孤独的个体,可总还是应当和大家保持步履一致,这让我感到安全温暖。人到底 是不能没有归属感的。   而《流浪北京》里的五位流浪艺术家(60年代人)基本上是那种浮躁生活 的代表。是属于另类群体。这种生活状态在普通人如我看来是毫不可取的。当然, 我承认我这是自说自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流浪》和《四海》的可贵之处在 于它真实地记录了某种生存状态,不管它是多么地出位、或者多么地缺乏勇气( 也有人认为这是勇气的体现),而且它更完整地展现了主人公出国前后(《四海》 仍取材于这五个人,时间是几年后,其中四个地点分别来到了美国、意大利、奥 地利和法国)的整个儿的生活轨迹,以我们的角度去看,它触动了我们这些普通 人对于生活本身的反思。   在对高波访谈的时候,被拍摄的对象说着说着,经常会停顿下来。高波是个 爱没事儿乐的人,基本上他也算不得不清醒、不现实,相对而言他没有用“这种 生活选择了我”那种悬乎其辞的话语来修饰自己,虽然那样说也没有什么特别。 面对着采访者,几秒钟、十几秒钟过去了,我很喜欢这种停顿。正是在这样的停 顿当中,有种莫名的、真实的力量触动了我,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质感。   高波在北京的日子里,在录音机里崔健的嘶吼声中跟着嘶吼,那时候他是有 力量的。然后几年后,摄制组在巴黎找到了他,他又拿出崔健的曲子(现在是唱 片了)来放,但是他自己承认:现在只是听着玩儿了。   在巴黎,高波和一个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法国女子结了婚,整日为生计奔波。 他是个摄影家,在巴黎却是卖画为生。画家在西方能有什么出路?纽约自己的穷 画家恐怕就不可胜数,在巴黎这样的艺术之都难道又会少吗?   原来他和许多出了国的画家一样,在街头为人画肖像画。从前在很多杂志上 看到这方面的介绍,现在看到高波干着这同样的营生,与其说不是滋味不如说是 感觉有点儿怪。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原来也还是改弦更张地跑到外国去卖画。   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讽刺什么,回到那个老话题上来:艺术家也是要讨生活的, 因为--艺术家也是人,而且很可能是极其普通的人群中一分子。任是你多么惊 世骇俗,没钱也一样的没法过日子。自古有之。说得难听一点,这班人多少都有 点在北京混不下去了的意思,出国是一个出口、一种出路。   另外那个去了意大利的男画家情形也差不多,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奔忙。   相对来说,两个女流浪者的生活更象是个笑话。女人一旦不管不顾穷形极象 (事实上事业型女人多少都有些穷形极象,从这个角度说,女人不适合干事业:)) 地艺术起来,似乎形而上的意识主张要更强烈。结果出国后两人都结婚育子正式 成为家庭妇女。最大的笑柄是张慈。我还是得说,我不喜欢和一般人表现得不一 样的人,所以在看张慈的后半段与夏平的前半段的时候我特别感到某种不适应。   我们也许可以考虑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生活由不同的人来实践 感受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是从张慈身上看出来的。张慈毕业后分回地区 上的编辑部,在那种缺乏变化的、在她看来沙漠一般的生活里她感到窒息,所以 她选择了离开。她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千篇一律的“床单很白,城市很脏”的大 城市。朋友的评价是她很有勇气,其实说白了,就是非艺术工作者也可以有这种 勇气,这就和乡下人进城、城里人出国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 活,物质上、精神上都是如此。不同之处只在于作为一个作家,她比平常人更敏 感一点,生活主张更强烈一点。   那么这个敏感人物是如何成为笑柄的呢?因为她在出国前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想要有固定的房子、固定的车子、固定的……,有人大笑。这里再次证明了流 浪艺术家们也是人,普通人的卑微或平凡的追求他们一样都逃不过,而且我想, 她是苦怕了。她嫁给一个年龄大自己许多的美国人,由此去了美国。   一年后张慈离婚了,后来又嫁给了一个白人。而且是个相当富有的、年纪上 也相近的美国人。这个人对高波说他听说张慈是作家,可是他从来没看到过她的 文章。就象高波是个摄影家而他也从来没见到高波的作品一样。   在《四海》中张慈再次见到吴文光一行人(其实好像也就两个)的时候体态 明显地发福了(自然和刚生完第二个孩子有关),她现在的生活相当安逸,她的 梦想现在对她而言更多的只是用来消遣的小玩意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她谈 的不少的还是关于稳定的生活,还有她溢于言表的满足。   这是可笑的、可悲的、或者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呢?在和平年代,时间消灭了 一切革命者,革命者将自己身上似乎很革命的那一部份彻底地革掉了,同时不遗 余力地维护着正常的生活秩序。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人有多么地不彻底。   这些盲目的、浮躁的流浪艺术家的生活以实践者本人对于这种生活的不可忍 受而告终,这一点表现在女性身上比较彻底--即使她们重操旧业也不可能再回 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另外两个男同志表面上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他们的流浪艺术, 一个惯于在街头涂鸦,另一个也在街头卖艺。但重要的是他们都已经成家生子, 他们不可能真正重复往昔的日子。   那么夏平呢,实际上,夏平应该说是这几个人当中最容易看出她的艺术家特 质的一个女人,和她相比张慈就更象是个笑话了。之所以说夏平让人不适应,是 她在北京生活的时候那些锐利的、惊人的表现。后来知道,她原来是有家族遗传 的精神病的。   夏平骨子里有极其温柔脆弱的一面,然而她不时地用某种暴烈的形式反应出 来。夏平是能被人爱的、会被人爱的。我现在明白了。   我对夏平的第一印象是;她怎么会这么不好看?她个子矮小,额头过高,出 语惊人。她说话的样子集中了我所不喜欢的女性特点,我当时的反应是,怎么艺 术家就这样呀。但是在看完《四海》之后我才发现,她是这四个人中唯一一个将 其艺术或者人生观贯彻始终的人。表面上她也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忙碌于家务, 和流浪生活彻底告别。她的整个儿精神状态看上去有了很大的变化,看上去,她 也就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夏平自己一直也认为家庭的幸福是必不可少的。在奥 地利,夏平夫妇(她嫁给一个非常爱她、欣赏她的当地白人)的生活还是比较清 苦的。夏平说她是个不怎么在乎钱的人,我想,夏平是个真正专注于内心世界的 艺术工作者。即便在她的画家生涯暂时中断的时候她那种特别的气质也在昭示着 某种必然。   我之所以将这其中最有名的牟森放到最后来讲基本上是因为我觉得牟森的行 为没有太多可以让我置评的地方,基本上他是比较脚踏实地、比较正常的一个戏 剧导演,尽管对于他的戏剧主张我想我并没有多少兴趣。牟森的职业注定了他留 在大陆,他的生活状态看上去太正常了(只是看上去),以至于我觉得他根本不 象个先锋艺术家了。   故事结束了,门窗拉开,我这时候的精神状态只可以用饱和这两个字来形容, 因为我一刻也不能在这个鬼地方待下去了。我得承认,看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 多少是有些累人啊。   出了门,外边在下雨。路上行人纷纷、赶路匆忙。我想起了曾经的流浪诗人 歌手张楚的歌儿: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保佑工人,还有农民,小资产阶级, 姑娘和民警,升官的升官、离婚的离婚。这世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可是,在生存的夹缝中有些人努力不懈的要为自己、为我们提供某种可以称之为 精神食粮的东西,我想,吴文光正是其中之一。               记得香蕉成熟时   《阿飞正传》里的阿飞(片中名叫小旭)曾经是我的偶像。   阿飞的存在实则是一出自欺欺人的童话故事。生命短暂,然而他无视于自然 规律,他一出场就要张曼玉记住他们认识的时间,它被他设置成为个人纪念碑, 企图在他人面前演绎一出永恒(我认为片尾那段阿飞说他最后终于知道他爱的其 实是张曼玉根本就是在胡扯)。还有他坚持自称为无脚鸟而被刘德华斥责为骗女 孩子的把戏,其实到了这份上,包括刘本人在内都是在心甘情愿地倾听阿飞那些 无用的、美丽的谎言。阿飞就是有这个本事潦倒众生。他最擅长的正是这种坚持 着某种不可能、到最后也就变成了可能乃至永恒。他将他的美演变到了极致。   时间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它总爱将我们珍视的回忆拿走。金城武爱吃到期的 凤梨罐头(《重庆森林》);我们也希望将时间凝结,这样一来,阿飞便永远是 那个令我们念兹在兹的、昨日的阿飞。这个世界如同变幻莫测的游乐场,远远望 去,他很小很小。他自己是没有心的,可是他已将众人的心拿去了。他是我们的 “神”。   阿飞拒绝成长,在镜中,在阿飞自己的眼里他都是永恒的自我。可是到了 《春光乍泄》的末尾,托体重生的阿飞--王宝荣竟然哭了:他独自回到了他与 梁朝伟同居的房子,走来走去(《重庆森林》里则是王菲什么也不为地待在在梁 朝伟的屋子里,似乎是想要寻找着一些凭证);然后他紧紧抓住毯子,伏着身子、 既而趴在床上哭了,他哭得是那么翻江倒海,那么真实痛切。阿飞竟然会流泪, 阿飞眼里居然有了别人。这个发现令一切往事都变地不堪回首,因为一切镜中神 话都被一个变了质的阿飞砸地粉碎。   昨日重现,《春光乍泄》似乎是《阿飞正传》在另一个时段的镜像。阿飞的 故事似乎永远不会结束,至少,对每一个阿飞的爱人,还有你我,都是这样。   这故事延续下来,主人公却换成了梁朝伟,在我的眼里,这个故事一点同性 恋的味道都没有,梁朝伟其实是《阿飞》中除去阿飞男男女女各色人等的混合体, 而他们都是阿飞的崇拜者。你可记得在电影的末尾之处梁朝伟对镜整妆那组镜头? 那个Tony是何等的潇洒,那是认识阿飞之前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侯, 梁朝伟坦言那是他自认为他最精彩的一段表演。那一瞬间的妩媚,他非常喜欢。 而现在阿飞--王宝荣变成了客体,我们眼见着梁朝伟一天一天地在受着苦,不 论身处何时何地。因为他不可能全天候、全身心地占有王宝荣,即使是24小时 守住对方也不可能,即使对方爱他也不可能。这就是他无法解脱的痛苦。从《阿 飞正传》到《春光乍泄》,这痛苦被放大,因之而更真切了。   我们开始曾以为,痴缠住对方的是王宝荣,然而在这场“残酷的罗曼史”中 并不存在胜利者。也曾有过一段甜蜜的日子,梁朝伟搂着王宝荣学跳探戈,脸贴 着脸、身体也紧贴着那场男欢男爱的戏他没有哥哥来得自然,但这段舞还是这样 地令人动容。他们紧紧的、以极度眷恋的姿态拥抱着、旋转着,你中有我。但是 在这里,爱情全然不是主题,这绝不是、或者说绝不仅仅是在讲述着另一种爱情 故事。它描述的仍然是某种存在、某个无法变更的孤立自我、某种不可能。在痛 苦的沉迷、然后是相互折磨之后,谁也没有得到解脱。   在这样一种一切都不真实、一切永恒都是虚无的情形下,阿飞的美灰飞湮灭。 他依旧是我心目中的某个友人,但我将永远怀念那个无比嚣张的昨日阿飞。   《春光乍泄》里很多片段都可以在《阿飞》中找到出处--那些在《阿飞》 中令我神魂颠倒的、阿飞的一笑一颦。阿飞摇摇晃晃走上楼梯、阿飞离开生母家 中时义无返顾的背影,还有阿飞在对镜跳起爵士舞的那份无可救药的自恋,所有 这些场景都在《春光乍泄》中以另一种样貌重现,如一蓬蓬重生的艳丽如昨而又 可怕如昨的罂黍。甚至配乐也是后者的延续--仿佛是在幽暗的楼道里响起了挞 挞而过的木屐声,又象是阿飞的自我沉醉的独舞。最后,绿色流动的丛林转移到 阿根廷那个有名的大瀑布,水滴飞溅、壮丽非凡,而他(梁)却依然走不出心路 的荒靡。   《春光乍泄》其实还可以加上一个副标题,比如我爱阿飞,或爱的绝望。当 然,王家卫的故事并不是关于爱,他恰恰是在永恒的存在中、在肌肤相亲中强调 着爱的不能,爱的疏离。这也许正是导演眼中的这个城市的风格。在香港(现在 是“客居”阿根廷)这个后现代的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中,人早已失却了重心,失 去了爱的可能。即便如此,即便王家卫的主人公全都是无根的、如浮萍一般飘忽 在世界中,他们仍然在契而不舍、不离不弃地寻找着某种可能,某个依托。如果 说《阿飞正传》是怀旧,那么在《春光乍泄》的未来里(97回归)一切亦是同 样地笼罩着一片世纪末的荒芜情调。所不同的,或许只是阿飞已非昨日阿飞,阿 飞终于失却了他往日艳丽的、妖媚的青春。然而这个故事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世 界这时侯已然变成一个走不出的循环,就象那个爱慕芳芳的年轻人一样,人们在 玻璃窗内外遥遥相望,找不到一处真实的所在。到了最后,王家卫的主题人物都 重重地盖上了“末世纪,香港制造”这样一个宿命的封印(现在到了花样年华, 已经是新世纪了)。   这样,我突然觉得,自己对王家卫比从前懂得一些了。从阿飞、从《春光》 的“我”,推及到他电影中的一切人(象《重庆森林》中的金城武和梁朝伟)。 这使我理解了那句因为在《大话西游》里被重申而成为经典的一句话,明白到那 完全不是调侃,那是一种对于不可能的固执的祝福:   如果爱你可以有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小说与电影   去年获奥斯卡多项提名的《伊丽莎白》不愧为近年难得的历史片佳作,扮演 者看起来都是有戏剧表演功底的演员,总的来说,有一点舞台演出的味道。其中 最出色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女主演凯·布兰奇和扮演警务大臣沃西厄姆的演员( 好像也是前两年获奖影片钢琴师的主演)。   其实,我对《伊丽莎白》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电影之外。我更渴望看到 一部讲述女王一生的全传记电影。如果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多少会有些 不满,但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也许又会觉得隔膜。   首先,它似乎篡改了历史,苏格兰女王在茨威格的传记中是在晚年被送上断 头台而非伊丽莎白忠心耿耿的沃西厄姆的暗杀(我看了两遍才确定气质爽辣的芬 妮·阿尔当扮演的的确是苏女王);另外一点,是影片交代的是伊丽莎白从公主 成为童贞女王(Virgin Queen)的成长历程,但不知是由于译制导演的歪曲还是 剧情本身使然,这个心路历程交代仍稍嫌单薄。   这也许是因为罗伯特的关系。伊丽莎白的爱人罗伯特似乎确有其人。不过我 个人并不喜欢罗伯特在其中占太大份量,总觉得这个角色太没有说服力,该演员 也比他哥哥拉尔夫·费恩斯差太远了。   随着玛丽女王的驾崩,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一触即发,伊丽莎白被不自觉地 推上了历史舞台,她的经历(母亲被父王处决,自己的命运也往往是悬而未觉) 使她有理由对她的处境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但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乃是新女王 摄政后第一次正式与众大臣对簿朝廷,就宗教问题展开辩论与投票选举。伊丽莎 白在滔滔雄辩中首次展示了她的果敢、从容和君临天下的气派--这也是一次演 技的试炼石,凯特·布兰奇表现近乎完美。举个反例,最近重拍的《埃及女王》 选了个大概是亚非血统的年轻女演员扮演克利奥佩特拉,形像健美而表演极其夸 张,给人印象是徒有其表。倒是扮演恺撒的007老演员(名字记不得了)有非 同一般的魅力(再一次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   重拍片有着一般大片的煽情和通俗性,倒也不认为它比当年伊丽莎白·泰勒 那部耗资巨大的《埃及艳后》更烂。要不怎么说,金钱不是万能的:)。至少我 更有耐心把新版本看完。这也是个好处,对电影有了兴致,转而也就会对那段历 史发生兴趣。   我有一个很无知的疑问:多年来人们为什么对《克利奥佩特拉女王》念念不 忘?出名的究竟是女王本人还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埃及艳后?在这部电影里,不论 新老版本我都没有看出她有任何超出一般女人的伟大之处。电影的注脚似乎是: 一位有野心的美貌女王,但是最后爱情战胜了一切。但这两次失败的表演(我从 来没喜欢过泰勒)令我对于这个人物一些兴趣都无。   由《伊丽莎白》还想到一个老问题:看过它你才会发现美国人到底有多没文 化(不是没有演技)。你看过好莱坞翻拍成功过什么经典名著没有?自然,各国 的经典最好还是由本国去拍,但大卫·里恩拍《日瓦戈医生》虽然不那么俄国味 儿也颇令人感动,至少主人公的塑造上他是比较成功的。还是那句话:我也是由 了这部影片而产生对于小说本身的兴趣。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简爱》,凭良 心说那部小说我始终没能耐着性子读完。   也有名声很响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斗胆提一出:《乱世佳人》。也许是在中 学时期对于小说曾经爱不释手的缘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这部电影。然而事 与愿违往往与它失之交臂--直到大学后半段,有一次和室友一块跑去看录象-- 那种失望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不过如此!   当然不是费雯丽没有表演天份,她是那种非常有个性、气质特别的明星演员。 也不是号称影帝的克拉克盖博对不起观众。更何况这又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本 土电影。我似乎找不到任何足以批判它的理由。只能人云亦云地说:电影怎么可 以和引起无边遐想的精妙文字相提并论呢?   我看过的比较像样的改编是《战争与和平》--列位看官,千万不要以为我 指的是好莱坞的版本,固然赫本版娜塔莎的苗条倩影与小鹿般清纯的大眼睛都让 人念念不忘,但这也不能掩盖美国人拍经典片的那个令人难以容忍的粗糙劲儿。 除了赫本,这部戏只带来你没有穷尽的懊恼。我指的是苏联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 (扮彼埃尔,他妻子在影片中也扮演了他的前妻)的那个版本(一共有四集), 应该说较为忠于原著。俄罗斯人的朴素、伟大的灵魂,也只有俄罗斯人自己才能 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那些原著中的华彩片段在电视上(我看的是电视)引起了 我的注意,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树叶闪闪发亮的夜晚,少女娜塔莎激动地想要 飞起来,飞向那无以名状的永恒,她的热烈与纯真燃烧了安德来公爵的心,当他 再一次经过森林里的老橡树,惊喜地发现它重又活过来了--安德来从这少女、 从这橡树身上获得了重生。   BBC拍了不少本土的名著,我年少的时候看过《老古玩店》、《双城记》, 后来则依次看了一些:《简爱》(也是那个007,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他表现不 妙,他太漂亮并且恐怕不适合演绎文学电影)、《名利场》、《妻子与女儿》 (这是哪一部?)、《远离尘嚣》。好坏且不论,那循规蹈矩、含蓄低调的英国 味儿还是很正宗的。而文学电影的经典莫过于福斯特的诸本小说改编之作。其实 福斯特的主题往往是在挑战传统,怎想到现在变成了英国人的怀旧良药?电影与 小说不同的是小说是由文字造成的冲击和无穷的想象,而电影一定要形成一种视 觉上的冲击。这一点,福斯特小说的电影版做的非常成功!也许是个人偏好的原 因,最失败的依我看还是对奥斯汀作品的改编,两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爱玛》通通不合我意。象《霍华德庄园》那样成功的改编电 影大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失败的例子实在是数之不胜。新版的《悲惨世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谁叫 它是好莱坞版本,法国人的旧版本比较经典),老实说,能够老老实实地“忠于 原著”也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事实和想象永远是有出入,金庸的小说翻拍来 去几十年了,不是完全没有好作品,但想展示全貌的电视剧绝对失之拖沓,往往 还形神兼失。陈小春的韦小宝夸张做作,吴倩莲在《神雕侠侣》中被人讥为非洲 小龙女。倒是仅仅抓住其中一两条线索的徐克版《笑傲江湖》1、2集叫人惊鸿 一瞥,分别以气势和人物取胜。近期央视版的《笑傲》据说启用一脸苦相的邵兵 和许晴晴作为男女主演,前一阵子更有传闻说濮淳昕扮田伯光哈哈妙极。我等拭 目以待任何活宝版本的金庸电视。   小说和电影电视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国内最具侵犯性的导演大概还是张艺谋, 我总觉得他和小说、演员之间是强者与弱者的游戏,到最后必然都是沾染上强烈 的张式特征。公平地说,我们不应把电影和小说混为一谈,不忠于原著就杀无赦。 哈代的《苔丝》我始终没有看过原文,但我被罗曼·波兰斯基的同名电影深深触 动,也许这是波兰斯基的苔丝,这不打紧。之后又看过他的《苦月亮》,他镜筒 下的女性不自觉的生动肉感,特别是苔丝凭着几乎是动物性的本能顽强的生存下 去直到毁灭,还有弥漫在其中的那种宿命的意味。不得不说成功的电影都带上了 导演浓浓的个人色彩。   电影是一次再创作,成功与否不易评说,但是根据名著而改编的电影,往往 不容易讨好观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了。          诗意化的空虚:《云上的日子》   飞机穿梭在云雾里,他行走在迷朦雾气中。他觉得,要把思维变成真空是最 困难的……   约翰·马尔科维奇,美国人、电影导演,追踪希望放大(不是变幻)成影象 的故事的来龙去脉,来到一个法国城市。   故事的开始,清晨的雾气下驶来一辆汽车,一个年轻人走下来问路。骑自行 车的女郎肤色微黑,有一张精致美丽的脸庞。我们不时可以听见断断续续的鸟鸣。   他们在晚饭时再次相遇,在阳光照射下的长廊漫步。他是从城市中出走,而 她则去向那个城市。他们在这个地点交错。他问:“城市里的人们有多久没有看 日落的习惯了?”。夕阳下的长廊是光与影的交织体,久违了的人间的美丽。他 们体味着这些人间的快乐。   他们住在同一间旅店,她等了他一夜。然后是时空交隔,然后他们偶然的重 逢、再次分离--很奇怪,他们互相爱慕,却始终是失之交臂。生命实在是幻象: 他明知是流失,她无所谓得到。没有永恒,只有永恒的归于虚无。但令人感到矛 盾或尴尬的却是生命中充斥记忆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意义而令人无法忘怀念兹在兹 的细节:味道、声音,在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一些痕迹,证实着我们的希望与绝 望。   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奇妙的、不可言说的节奏韵律。   回转,回到约翰,他寻觅着这段故事的去向,而我们跟随着他去寻找我们的 失落已久的“感受”。我们自己是很容易就没有感受了,因为我们以为眼睛和耳 朵就意味着看和听,我们是仅剩下了感官。   当约翰来到海边,拿起一张风景明信片(他的寻觅又有了新的方向),他坐 在沙滩旁的秋千上,缓缓的、幽幽然的吉他乐曲弹奏起来(u2)。灰蓝色的海、 灰色的细沙,松弛、极度的松弛,你陷入无边的冥想中。然后是流动的风沙,如 同时间的河流在他身畔变幻着方向。这一段为整部电影奠定了指向虚空的、然而 是“写意”的基调。   之后是苏菲·玛索,生活在仇恨中而刺杀了父亲十几刀的年轻女郎,这次是 她和约翰在新的风景里交错而过,约翰以一位艺术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对她惊鸿一 瞥、念念不忘。使我们感到有趣的,正是这一次约翰自己变成这风景的一部份, 在他感受他人故事的同时我们也感受他,我们不但与他分享那些感受,他本人同 时也满足了我们的偷窥他人的欲望。这个世界是一面多棱镜。   再之后是芬妮·阿尔当,一个用酒精麻醉自己的弃妇,因为丈夫周旋于情妇 与她中间。她们两个要求他作出选择,他永远是虚与委蛇花言巧语,因为他吃瘪 了她们是爱他的。她在睡房中将花瓶打碎,说:这个花瓶是为你而碎的。我喜欢 芬妮·阿尔当这种在不可自拔的绝望中散发的魅力。   同样令人难忘的却已经是结尾的那段故事。面孔上散发着圣洁光辉的纯真之 子,艾莲娜·雅葛布。紧紧跟在她身旁的文森特,是代表了无穷活力和世俗欲望 的快乐青年,而她却是心如止水与世隔离的害怕活着。强烈的对比。他紧紧追随 着归于宁静的少女,想要探知他所不能了解的、她的世界,直到她说:明天,我 就要去修道院了。   在这个故事结束的时候,安东尼奥尼采用了类似于《蓝》中基斯洛夫斯基的 手法,将摄影机依次对准那旅馆里的每一扇窗,每一张面孔。由此可知,我们在 这里所获得的并非是某些细微的个人体验,我们的问题,正是所有人的问题。   虚与实、得与失,生命和死亡、猜忌和痛苦,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空虚 永远没办法填补,而人们永远有着说不清道不尽各式各样的杂念。安东尼奥尼的 作品中透露着明显的厌世情绪。象不象禅机?爱不是不可能,就是完全不可靠。 可是这一切都不强烈,他甚至采用了一种非常从容的抒情的基调。比方说,象在 将近黄昏的花园里持一杯美酒,整个人是微熏的,几乎陶陶然了,虽然完全明白 --正如谁曾经说过的:没有一个人、一件事可以为你而作永久的停留。   《云上的日子》是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据说是口授意旨拍摄出来的。他没 有还原生活,他只是在高度概括生活,而同时他也将这种无法避免的空虚高度诗 意化了。 (寄自中国大陆) ※※※※※※※※※※※※※※※※※※※※※※※※※※※※※※※※※※※ 本期编辑:唐郎 本期校对:方舟子 审  稿:阿飞、笨狸、方舟子、赋格、虎子、古平、杏儿、亦歌、一华、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 fang@xys2.org)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xinyusi@yahoo.com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P.O. Box 26194,San Diego,CA 92196,USA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WWW: http://www.xys.org (http://207.152.99.201)         http://www.xys2.org      ftp: xys.org/pub/ 订阅《新语丝》及“新语丝之友”:      http://www.xys.org/subscription.html      http://www.xys2.org/subscription.html ※※※※※※※※※※※※※※※※※※※※※※※※※※※※※※※※※※※